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材料一 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制度?依据材料及所学概述其影响。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基本上包括了三个方面……工具上的革命……动力上的革命……生产组织方式上的革命,这三大革命按时间来说隶属于同一时代,并且在商业贸易的带动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英国工业革命最终爆发。
              ----郭咸纲著《西方管理思想史》
              (2)依据所学指出材料二中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三个“革命”性发明。
              材料三 如图

              (3)依据所学概述材料三中两位人物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材料四 如图

              (4)材料四所反映的史实是新中国在哪一领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总结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师,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1776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个角落广泛传播。当时一些国家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把《国富论》中阐述的原理应用到具体政策中。《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说影响几代人的成长。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里奥特说:“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生产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摘编自王岳川《一生的图书计划》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当•斯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 3. 下表是英国棉布价格指数变动情况,这一时期英国棉布价格指数变化的关键在于(  )
              年代1780年1812年一18151860
              价格指数1003213
              --据《近代文明史》整理。
              A.英国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B.圈地运动对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冲击
              C.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购买力
              D.棉纺织技术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4. 如图是伦敦博物馆收藏的1849年的蒸汽引犁模型。下列对此模  型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它是当时英国人对未来科技的想象
              B..它反映了美国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C.它最终引发英国工业革命全面展开
              D..它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 5. 阅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时间重大历史事件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年前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年前后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A.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B.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C.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巳具备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阻碍了资 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安徽芜湖)益新公司是山西太原人章维藩创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创  建初期,芜湖地方乡绅以机器破坏风水和竖立烟囱时要用童男童女活祭为由进行阻挠。  ……芜湖道尹又以“使用机器碾米磨粉,影响本地砻坊生计”为名不准开工。无奈之下,章维藩改向香港英国殖民当局注册,还向太古洋行借用犹太工一人,几经周折,终于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投产,成为当时中国早期机制粮食加工厂之一。在益新公司开业之前,此类工厂全国只有一家,即1878年天津朱其昂开设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010年8月12日《大江晚报•大砻坊》材料二  1688年~1689年的光荣革命为建立有限的君主统治的观念作出了很大的贡   献。现在人们普遍地接受了这样的学说,扩展国家的权力只应该是为了保护人们天生的自  由权利和他们享受财产的权利。在这一学说的影响下,国会撤消了授予特别垄断权和干预  自由竞争的旧法律。重商主义的原则被继续用于和殖民地的交易,但是在国内的商业范围  内,许多限制逐渐被取消。民主政治对工业革命的催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工业主的利益得  到有效的制度保护;阻碍工业发展的封建力量被摧毁;自由竞争的原则得到普及。
              --《中国青年报•没有民主就没有英国工业革命》(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益新公司创建初期遇到了哪些困难。它最后的建成投产又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推动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中英两国工业发展的不同境遇中得到的认识。
            • 7. 工业文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这“千年不遇之变局”,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道光十八年,……棉布计银万有二千四百万两,棉线计银二千七百六十万两,……一年运出之货价银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万有余两。……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又造轣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虞船货之存失不定,则有约人担保之,如担保一船二万银,则预出银八百员;船不幸沉沦,则保人给偿船主银二万两。
              --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一•英吉利国广述上》1842年
              (1)归纳材料一的重要历史信息。作者介绍这些信息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1861年,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
              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制造近代武器。
              1862年,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筹办轮船招商局,开展轮船航运业务,后改为商办。
              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
              1879年,于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1881年开设电报总局。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王朝中兴”措施的主要特点,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苏经,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蜡丁文,示存古也;先熟本国地图,再览全球图,示有序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柁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概括其主要论据。
              材料四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4)你是否认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这一观点?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阐析。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  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1)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一中的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材料二: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美国打开日本的大门,日本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过渡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美国对日本侵略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给日本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材料三:侵略与学习
              甲午战争之前,相对来讲,两国之间算是比较平等的。但是甲午以后这种局面就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经验教训不能够轻易忘掉,不过,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
              (3)甲午战争中国固然失改结合20世纪上半期有关史实说明为什么日本也输了?有人说“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从现代化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 9. 钱乘旦说:“英国的兴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国的振兴和强大靠的是制度创新,英国从500年前开始崛起,就是因为它在许多关键时刻站在历史前沿。”英国曾经领先于全球的创新制度不包括(  )
              A.最早的殖民制度
              B.君主立宪制度
              C.近代政党政治制度
              D.工厂制度
            • 10. 材料四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而此时的英国虽有不少发明,但依然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如电灯发明后,电灯的推广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使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缓慢。
              --《世界近代史》
                     材料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每年增幅度达4%,失业率从6%降到4%,通胀率不断下降,如1999年的通胀率只有1.9%,为34年来最低,这种经济现象被称为“新经济”。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五概括“新经济”有哪些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新经济”的主要原因?
              (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应如何加强科技建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