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空虚的状况)而百弊并生。”至乾隆55年全国人口增至3.1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据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  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675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有1/3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 2. 中英两国都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开始了。织布革新以后,造成织与纺的矛盾,从而出现了长期的“纱荒”……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
              --百度百科《英国工业革命》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出现“纱荒”的直接原因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技术发明,并概述棉纺织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一代,人口激增,其主要原因,除升平之日较多外,为当时帝皇之奖励早婚与发展农业,高祖之后为惠帝,惠帝在位积极采取人口增加政策。依当时之法律,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有罪,罚出五算(汉代人头税。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而产子者或二岁之间免役使,或复三年之算,怀妊者与谷二斛。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失调者汉初的人口政策》
                  材抖二 工厂制度是以机器生产为主的,生产对休力和劳功技能的要术降低了,使大批童工和女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童工的经济价值充分显砚。……工人为了生存。只有提高早婚早育和多育率,从而不断地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后备军。福调查。1740~1790 年,英国初婚平均年龄25.3 岁,1780~1820年降到24.2岁。……从1795年开始,政府先在南部、后在全国推行斯品汉姆兰法,此法规定按人口和物价状况领取救济金……儿食实际上成为一种收入的来源,因而刺激了人口出生率增长。
              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报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增加人口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出生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血知识,谈谈你对人口增长的认识。
            • 4. 1516年,托马斯•莫尔爵士在《乌托邦》一书中发出了“羊吃人”的控诉。他控诉的是(  )
              A.黑人奴隶贸易的罪恶
              B.圈地运动使农民境况悲惨
              C.大工厂制对工人残酷剥削
              D.机器生产破坏了田园生活
            • 5. 某时间段内曼彻斯特的居民从17000人增加到了180000人,变成了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这一时间段应当是(  )
              A.1700-1730年
              B.1730-1760年
              C.1760-1830年
              D.1840-1900年
            • 6. 观察下图例,你认为图例中的情况应该最早出现在(  )
              A.十八世纪中期的中国
              B.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
              C.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
              D.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
            • 7.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
              材料三 如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3)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
            • 8. 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
              1
              3
              ,1831年占
              1
              4
              ,1851年降至
              1
              5
              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化进程加速
              B.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 9. 当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
              A.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B.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
              D.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
            • 10. 英国政府于1802年推出的第一部《工厂法》.1860年代相关立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推动英国工厂法等社会立法的直接原因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城市化运动的发展
              C.工人斗争的压力
              D.工业产值超过农业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