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张1842年法国庆祝铁路开通的海报。1837年,在巴黎至圣日耳曼之间建成了第一条铁路,从而激起了法国的铁路热。几年之间法国出现了33家铁路公司,但有很多最终破产。1842年,颁布了铁路组织法,开始建立了国家铁路系统,由国家监管,私人公司经营。到1850年,法国已有200多公里的铁轨。
              --《泰晤士世界历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法国19世纪中期出现铁路热的原因。
              材料二  最近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生产者让位给企业大亨,小公司被托拉斯取而代之,有时企业规模之大超乎想象力……一百年前的商业规模尚受到地域的限制,如今却可以覆盖全球;以前的商业订单由人或邮政马车来传递,现在则代之于信件、电话、电报和无线电来传递。
              --1903年弗兰克•麦克维《近代产业制度》
              (2)依据材料二概括此时期的经济特征。并回答出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投入大海。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由于地近京畿,引起朝野关注,引发了长达10余年的铁路之争。
              --以上材料选自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铁路占40%,但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请回答: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分析“较之19世纪70、80年代,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蛰居上海,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革命的真理,完成了《建国方略》一书。……其中,“实业计划”部分,包括10方面,主要有:筑10万英里铁路、100万英里公路,修4条运河……,孙中山提出了利用外资等一些重要思想,并指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岳麓版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材料五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他的这一经济思想有什么特点?
            • 2. 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使人类的脚步第一次从一个大陆跨到了另一个大陆,实现了汤因比所说的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人类对地球有了真实的了解,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空间基础;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因此,没有地理大发现就不会具有经济全球化萌生的前提条件。--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
                  材料二:世界性网络,从18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虽然从地理范围上看,它只是稍稍有所扩展而已,但是交往的规模和速度却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这主要是由来自技术的--还有政治的--各种变革所使然。--(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材料三: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那些自给自足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似乎最具有安然渡过难关的能力。意大利所遭受的损失就要小于其他国家,苏联似乎也是如此。--(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地理大发现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世界性网络在1890年之后和19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的”和“政治的”方面分析这两个时期世界性网络更加紧密的原因。
              (3)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哪些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二战后初期又采取了哪些措施重建全球化并对这些措施进行简要评价。
            • 3. 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
              材料一: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3)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4. 分配制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4月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安装在生产上的第一条流水线。1914年1月,我们宣布并实行了一项利润分成计划:将工人工资由每天最低2.34美元提高到5美元,并将每天工时由9小时缩短到8小时。我们这项计划是想把公司预期利润的一部分提前支付给在公司工作6个月之上的工人。如果预期利润不能实现,那么工人的工资水平将回到从前……我们如果支付高工资,这些钱也要被(工人)花掉,一旦商店的老板、批发商、其他行业的生产厂家和工人更加富裕,那幺他们反过又会刺激我们的销售。(据亨利•福特《我的生活和事业》)
              (1)据材料一,指出福特公司在生产方式上的创新,概括说明福特公司进行工资改革的意图。
                  材料二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会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产。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泽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材料三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发展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 5. 二战后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新趋势。这些新趋势不包括(  )
              A.跨国垄断企业的兴起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C.欧洲一体化的启动
              D.社会福利国家的形成
            • 6. 古今中外的科技发明创造,促使人类不断地实现跨越。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无法否认的,是导致许多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宋朝的商业虽说从当时世界的标准看来数量庞大,可是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军事行动既有边疆推至腹地,双方都要控制农地和农业人口,于是数量重于质量,均匀一致超过不同的名目花样,而持久性比昙花一现的智能要有用得多了。这种种条件都无助于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之用心设计。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一一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1)对比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深入与资本的世界性扩张,对这个现代科技与工业制度的怀疑乃至否定逐渐成为呼声日益高涨的全球性思潮……一些人提出:科学技术进步以至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或是一个既能开启天堂之门,又能让黑夜降临人间的“双面的雅努斯”。它在增加人类福祉的同时,也逐渐打破了在早期启蒙思想家那里以改变人类被奴役状态为目的“人文理性”和靠技术、规范以度量并驯服自然界的“工具理性”之间的和谐统一,而导致一种以科技为主导的“科技理性”。标准化、工具化、普遍主义和技术进步观念等等垄断了社会生活,造成冷冰冰的技术统治。人类的创造反过来控制了人类。
              --(美国)威尔?杜兰特著《世界文明史》
              (2)简要评述材料三中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三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7.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1年经13州批准的《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生效,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邦联制国家。它规定:“各州均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但实践证明了它的不可行性,美国迫切需要新的政治制度挽救国家。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即联邦制。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分权原则;共有权原则;权力禁区原则;宪法至上原则。1788年,新宪法经各州批准生效。至此,联邦制在美国正式确立。这一制度被人们认为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二  联邦制形成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关系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的。
              时间发展阶段主要特点
              1787年至20世纪30年代“二元联邦主义”
              (双重联邦制)
              第一阶段(1789年至1865年内战结束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妥协,州政府为主要一方,各州享有广泛的权力,更多地强调州权对联邦权力的制约,联邦政府扮演着各州“仆人”的角色。
              第二阶段(1865年至1929年):联邦与州的矛盾时缓时急,大趋向是联邦权力逐渐扩大,州的权力相对缩小。二者仍主要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活动,基本构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合作联邦主义”
              (合作联邦制)
              各级政府间的相互连接和相互合作加大,权力特别是政策制定权向联邦政府集中。
              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新联邦主义”
              (中央集权联邦制)
              寻求改变美国联邦政府权力日益集中的趋势,力图恢复联邦与州之间权力关系的平衡,使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重新获得权力的联邦政治模式
              --摘编自《美国联邦制的形成和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政府与州权力关系演变的趋势及作用。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2)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
              材料三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4)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对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