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演变给后人以深刻的历史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的工业化只在英国、西欧和北美发生……除了扩展到西欧以外,由于工具、技术、商业和金融组织的工业化,以及能够从农业社会获得原材料的交通网络的建立,整个世界被联系在了一起。……工业国的代理控制了与贸易有关的商业金融组织机构,相应地,原料出口国却缺少对资源的控制能力。一些国家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工业国家的廉价制造品,传统工业和地方经济被破坏。
              ---[美]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指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材料二:
               食品半成品制成品
              1927年1931年1927年1931年1927年1931年
              德国12538095153190183
              法国65.518096125153178
              意大利75188114198193286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实行货币贬值或降低汇率政策,以相对抬高别国商品的价格,从而削弱对手的竞争能力。货币手段的使用,使世界商战空前激烈。
              ---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状况对世界政治经济的消极影响。
                  材料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以往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反常的有利的经济表现是有原因的。首先,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其次,这种经济力量也得益于发达国家自觉地推动高水平的需求和就业的国内政策。
              ---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
              (3)结合材料三,分析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怎样“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和“国内政策”来促进世界经济“黄金时代”的到来?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外经济增长的比较
              表1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外比较(10亿“国际美元”1990年)
              年份中国欧洲美国世界
              182021918813715
              18902066302161560
              19132429975202667
              193328911816063304
              表2  人均GDP(“国际美元”1990年)
              年份中国欧洲美国世界
              182057511231293669
              1890541232434111075
              1913553304453311505
              1933579326048051547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仍在向深层次发展,欧债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金砖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要加强团结合作,发挥互补优势,相互提供更多贸易和投融资机会,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努力保持经济包容性增长,拉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近代中国经济与欧美相比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这一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予以分析。
            • 3. 世界农业经济发展史,折射了人类社会孕育成长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特点?
              (2)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例,说明其对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在农业发展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苏俄(联)在列宁执政时期,有哪些经济措施?我国在1953~1956年通过什么形式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 4.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激烈。请你帮助各小组完成下列研究。
              (1)甲组同学认为:“科学时代的到来是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请你为甲组同学找出最有力的论据加以说明。
              (2)乙组同学认为:“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可以引领一个崭新的时代。”请你以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3)丙组同学从网上查到了有关爱迪生的资料:
              爱迪生一生取得了1300多项发明专利,被成为“发明大王”。研制电灯的关键是灯丝材料。据说,爱迪生试验了1600种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但都没有成功。1879年10月,爱迪生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斯旺用碳丝制成了白炽灯的报道,深受启发。他用棉丝烧成碳丝,再将碳丝装进灯泡,小心地抽成真空,当电灯通上电流时,灯丝发出明亮的光辉,持续了45小时。爱迪生终于成功了。
              在谈到自己的发明时,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生平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依据上述材料,请你帮助丙组同学总结爱迪生取得多项重大发明的原因。
              (4)参与了同学们的研究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庆历中,议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范文正以为不可: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贾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赋役;然后及商贾。弛禁非所当先也。其议遂寝。--沈括《梦溪笔谈》
              (1)请摘录材料一中能体现范文正经济思想的内容,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该经济思想。
              材料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18年夏至1920年春为第一阶段,1920年春至1921年春为第二阶段。……据苏俄中央统计局统计,1918-1919年度在26个省运达的粮食总量中有56%是粮食投机小贩运来的。城市居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以10倍的高价从黑市上购买食品和日用品。1919年春,在15个城市居民面包消费量中,从黑市上购买的占60%.经济状况的极端恶化,使人民的生活陷入空前的困苦中。人们连续几年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由于饥荒和营养不良,流行性疾病一度泛滥。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这些问题苏俄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上的对策。
              材料三  整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货币主义者都是凯恩斯主义者的主要陪衬。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领导下,他们对凯恩斯的政策与理论提出了有效的反对。凯恩斯主义者于20世纪50年代所使用的消费函数模型,没有考虑货币的作用,也没有考虑价格或价格水平。
              --[美]哈里•兰德雷斯和大卫•C•柯南德尔《经济思想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货币学派的具体主张,并说明美国和英国开始实行货币主义的执政者及其经济措施。
              (4)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 6. 中外历史学家的历史三段论很有新颖之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二二〇〇~公元二〇〇〇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在1911年的大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并且列举“群雄竞起”的表现。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人教版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材料二  从棉纺织、机制面粉、机器缫丝等民族工业主要行业的资本增长、生产能力增长、年产量、年利润率,及整个工业资本年均增长率及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的比较研究来看,1920一1936年间可以称之为中国民族工业继“黄金时代”之后的“白银时代”。
              --薛伟强等《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材料三
              业别
              时间
              1920年1926年
              国资私资合计国资增长%私资增长%合计增长%
              工矿业11414450705648457563404.3188939319.2246502336.4
              交通业555381290767635164891196.91590523.2180796167.3
              商业-2300002300003000-42000082.642300083.9
              金融业232531027001259535878182427.9214430108.8802248536.9
              合计90205390667480882813272801.6839273114.81652546243.6
              --王玉茹《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经济的发展》(1)材料一、二对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有何不同看法?
              (2)如果材料三是客观的,那么它将对上述哪一方的观点构成挑战?为什么?
              (3)材料三作为研究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材料,可能存在哪些缺陷?
            • 8.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划定“生态红线”,要求加快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古人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请列举中国古代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材料一  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时间法律名称
              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
              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
              1876年《河流防污法》
              1926年《公共卫生(烟害防治)法》
              1956年《大气清洁法》
              1963年《水资源法》
              1973年《水法》
              1974年《污染控制法》
              --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2)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列举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材料二2002年全球碳排放量示意图

              --引自M-F.杜兰等编《全球化地图》(3)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指责中国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评析该观点。
            • 9. 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东西方城市的不同点
              材料三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中国的城市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若干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从市政建设与管理、上海士绅自治运动,到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的变化,多有西方的影响;编制门牌号码、人车分道、文明婚礼、实行夏时制、选举市花、选举上海小姐……,不是仿照租界就是学自泰西。……许多早期城市的公共工程大多为西方商人所创办与控制---使得这些城市具有浓厚的西方印迹和色彩。许多人往往把他们看成是西方城市的缩影。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上海乡民谓电线有碍风水,而将英商在吴淞-上海间所架设的电报线之“电杆悉行毁去”;一些保守旧官员也把同期外人在沪架设之电线、所修之铁路斥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而在一些传统城市,这种反应更为强烈。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当时市(乡)民对待西方文明成果的态度。结合所学,分析其主要原因。
              材料五“民工”: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图)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2013年1月15日,李克强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的谈话
              (4)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结合材料二,为缓解图中“民工”困境建言献策。
            • 10. 2011年时值辛亥革命10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某班学生做了一个关于世界历史发展模式的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中国的传统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
              探究二:西方模式
              就制度而言,在近代发展中,有两种不同的复杂组织特别重要--民族国家及系统化的资本主义生产 ……从由这两种伟大的转变所导致的生活方式而言,近代是一项西方的工程吗?对此问题,直截了当的答案一定是“Yes”。
              --吉登斯《现代化的结果》
              (2)依据材料,以英国为例,说明西方近代化的进程。
              探究三:苏联模式
              苏联经济减速的一个原因是,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供应不断减少,这与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斯大林时期人力和自然资源都可以大量获得。另一个原因是经济规模日渐扩大,其内容日趋复杂,这使中央计划一切的做法变得日益困难也愈来愈无效。不过也许苏联减速的主要原因还在政治方面的--苏联的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
              探究四:中国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重重困难之中,人们渴望着一股强劲的新风,吹散笼罩在前进道路上的浓重迷雾,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严峻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需要所有中国人对这个重要命题做出回答,正在穿越历史三峡的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出现。
              --《复兴之路》解说词
              (4)根据所学说明“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是怎样出现的?其为现代化建设提出哪些创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