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政治妥协既是各方势力发挥政治智慧的结果,更是时代潮流推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正因如此,美国宪法被人们调侃为“妥协篓子”,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
              --程汉大《美国立宪成功之道》
              材料二  从短期来说,1832年选举权的扩大,有助于实现以工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的政治一体化,从而缓解了英国当时“刀尖上的生活”……从长期来说,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及通过赋予选举权实现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的过程虽不乏政治斗争,但也充满了妥协,这种妥协意识为英国后来的历次和平改革提供了典范。
              --王可园、齐卫平《政治赋权与政治一体化》
              材料三  通过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垂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 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纵观历史,因为变革社会制度而造成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的事情不绝史书。但辛亥革命中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这一后果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
              --薛恒《辛玄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材料一反映出制宪会议解决重大难题的策略是什么?这一策略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英国为什么会出现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历史遗产?
              (4)近代中外三次政治妥协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 2. 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的第一个职能是:“…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这里的“它”是指(  )
              A.总统
              B.议会
              C.内阁
              D.法院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朱棣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奏章,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              一一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重申王国贵族的封建权利和防止国王侵夺这些权利。《大宪章》宣布国王不可擅自征税的原则,强调除传统捐税贡赋外,任何赋税的征收都必须得到以大贵族为核心的大会议的同意;国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大会议有权成王一个由25名男爵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和大臣的行为。1238年,大会议的全体会议改称议会。13世纪中叶,平民代表(乡村骑士和城市平民)先后进入议会。
              议会成为制定法律的重要机构,各阶层同国王斗争、争取权利的合法工具。国王定期召开议会逐渐制度化。
                       一一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因为,法律的动议主要来自国王;1688年确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控制。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此后,英国国王再也没有行使过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所有重要的法案几乎都来自下院。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几下院通过的议案被上院否决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直接呈国王批准。这样,上院的否决权实际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到1 9 4 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一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
               一一摘编自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晚期中英合法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立法权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 4. 以下两则有关1832年英国改革法案的评论,分别出自当时两份报纸:
              资料一:「人民的胜利得到确保……由于这个法案,一套古老、强韧而腐败的制度受到致命一击。」
              资料二:「惠格党人知道旧的制度无法再延续,遂希望建立另一套尽可能与旧法相似的制度。他们制订法案,只在为贵族和乡绅阶级,赢得另一个强大新兴阶级的支持,作为自己的奥援。」
              根据资料内容和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份资料评论的「改革法案」,其主要内容为何?
              2.资料二「另一个强大新兴阶级」,所指为何?
            • 5.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试用所学知识来说明这一观点。
              (3)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什么?简述英国民主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
              (4)综上所有材料,你如何看待中西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 6.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取消衰败选区,将空出的议席重新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尤其是工业城镇;新增选民在农村实行年收入10英镑以上的公薄持有农及50英镑以上的租地农选举权标准,在城镇则实行10英镑财产的房产持有人选举权标准
              1867年议会改革法案在城镇,凡是纳税的房产所有者或租客,只要拥有10英镑以上的财产,即可获得选举权;在农村,拥有5英镑的财产或租用价值12英镑地产者,均可享有选举权
              1884年议会改革法案取消农村与城镇选区的划分,依据人口比例重新划定选区,取消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将选举权授予所有成年男子
              1918年议会法案年满30岁的妇女享有选举权
              1928年议会法案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完全取消,妇女获得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
              --刘金源《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2月13日,孙大总统提出辞呈,并举袁自代,15日参议院表决一致通过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6日,袁世凯致电参议院,表示接受临时总统职务,下午,袁剪去长辫,表示以新形象来当民国总统。20日,临时参议院公举黎元洪任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至此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
              (1)概括材料一表述的历史现象,分析其成因。
              (2)归纳材料二中学者的观点,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该观点。
            • 7.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人统治,一家之言。
              --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三  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267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没有连年苦战、民不聊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王朝终结--101年前的2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雅典哪些人可以享有该“伟大的创举”?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认为“这道诏书”为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 8. 制度变迁不一定要用革命的手段,非革命的手段一样可行,英国的情况就是如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政治民主化大事记(1688-1928年)
              ①1688年11月,议会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来到英国,并成为英国国王。历史上把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②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王权,保障议会的权力和自由。
              ③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④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⑤1832年议会改革修改了选举资格,使选举权从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并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⑥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1867年英国进行第二次议会改革,进一步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大大扩大了选举权,使选民的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
              1886年,英国进行了第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⑦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
              ⑧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⑨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材料二 17世纪革命没有留下很深的痕迹,相反,光荣革命却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请回答:
              (1)依据大事年表,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过程(1688-1832年)中权力转移的三个阶段。
              (2)阅读大事年表,概括1832年议会改革以后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9. 英国最早确立了宪政,以议会改革为标志的民主进程却历经了两个多世纪,最终实现了其宪政的高度民主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足,就是代表权的不平等。……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是宪政自由的根基,也是合法政府的根基,没有它,政府等同于暴君。……因此,凡是热爱祖国,感激“光荣革命”的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精诚团结,努力使之得到改革。
              --[英]理查德•普赖斯《关于爱国的演说》(1789年11月)
              材料二  (根据1832年议会改革法)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取消市镇人口在2000人以下
              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000--4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这些议席(重新)分配情况为:……另将65席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 个中等城市各得1 席。……1833年,新议会法实行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结果表明:总人口超过1044万的英国各郡选区选出了189名议员,而人口只有581.6万的城镇选区却选出了364名议员。……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人,全部或部分代表地主利益的议员共有444人。
              --张怀印《十九世纪英国宪政改革研究》
              材料三
              《1867年人民代表制度法案》规定:有一定资产的成年男子(21岁)获得选举权。
              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191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1948年《人民代表法》取消了1918、1928年两法中关于有产者投票权的限定。
              1969年《人民代表法》规定十八岁以上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光荣革命”的不满及其要求。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下院议席调整的主要依据,并分析1833年英国下院议员来源变化的主要原因。它有没有完全解决普赖斯的不满?为什么?
              (3)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下院代表权在19--20世纪呈现的变化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英国宪政演变的特点,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 10. 下表据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编制。据该表分析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
              时间结果
              1832年以前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多数是贵族
              1832年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1867年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
              1872年施行秘密投票
              1884年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1918年男子21岁,女子30岁获得选举权
              1928年21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除精神病人、国王、正在服刑的犯人)
              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B.民主进程呈现渐进性
              C.实现了选举权利平等
              D.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