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民主政治是一个渐进的、扩散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并与其它两权即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与平衡。
              ——百度百科·代议制

                材料二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1921)

                材料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停滞和倒退不仅会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在这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上,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2010年8月21日,温家宝在深圳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美国和德国为例,指出代议制民主在该国是如何确立的?在“具体方式”上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是一个很宽的范畴,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是从哪两种视角来评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结合具体的史实阐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分析温家宝总理在深圳宣讲政改的动力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材料三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

                材料四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图示,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试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角度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政治体制的确立,源于1787年宪法的制定。1787年9月,关利坚合众国宪法制定出来,交给公众审查。“出身低微者”觉得,共和国总统不过是另一个君主,宪法规定的国会不过是另一个英国议会。 
              ——房龙《美国史事》

              (1)针对“出身低微者”顾虑,假如你是宪法制定者,你将如何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周期为50年左右的景气与萧条交替的长期波动。在这个长周期的前25到30年,世界经济总体处于繁荣时期,而在后一半时间,世界经济则总体上处于衰退和萧条时期。在每一个长周期,都会出现一个或几个新兴的经济强国,利用当时出现的种种机遇,充当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
              (2)1945年,世界经济进入最强劲的一轮“康德拉捷夫上升期”,美国成为新的“增长极”。美国是怎样“利用当时出现的种种机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从“康德拉捷夫周期”的角度看,美国的霸权地位在1945年如日中天,从20世纪70年代起陷人缓慢衰落。当今世界已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B.实现“三权分立”
              C.防止高级司法人员流失
              D.鼓励法官忠于职守
            • 5. 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这样评价一场革命:“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一一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这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    
              [     ]

              A、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实现共和的国家  
              B、摆脱罗马天主教会控制的国家  
              C、实践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国家  
              D、将代议制政体变成现实的国家

          • 6.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     ]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 7.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你认为此种说法
            [     ]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和内涵
            B、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C、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
            D、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8. 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
            [     ]

            A、自由原则
            B、制衡原则
            C、分权原则
            D、平等原则
          • 9.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这段话属于弗格森对    
            [     ]

            A、创建美国联邦政府及其作用的评价  
            B、1776年革命派关于自由理念的批评
            C、1787年联邦派关于自由解释的表彰  
            D、联邦创建前后不同自由观点的介绍
          • 10. 下图所示书中有如下记载:“设立衮额里士衙门一所,司国中法令之事,分列二等,一日西业,一日里勃里先好司。……在西业执事者,日西那多,每部落公举二人承充,六年更代;在里勃里先好司执事者,日特底甫,由各部落核计四万七千七百人中公举一人承充,二年更易。”文中的“国”应该是指 

            [     ]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