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 2.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材料表明作者(  )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认同民主政治促进工业化发展
              C.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D.强调协商是民主政治的实现手段
            • 3. “ 最好的革命是最不彻底的革命,对社会的健康肌体触动最少的革命,暴力程度最轻的革命,伤害人命最少的革命、带来个人自由与有限政府的革命。最坏的革命是最彻底的革命,把整个社会与道德秩序彻底摧毁的革命,最暴力的革命、夺命最多的革命、带来专政与集权的革命。”下列符合作者“最好的革命”和“最坏的革命”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
              B.北美独立战争、德意志的统一
              C.英国“光荣革命”、北美独立战争
              D.法国大革命、德意志的统一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情”与“理”(礼)的关系长期处于对立地位。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虽然也承认“情”的客观性,却普遍赋予“理”以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了对理学思潮的纠偏倾向,张扬“人欲”、反对理学禁锢的“主情”文化思潮兴起。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专注于以“情”写史,著《情史》二十四卷,明确提出“情教”思想。他指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据何悦玲《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整理
                 材料二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法国除了革命和动乱,就是几乎无时不在的激情和焦虑。到处都在揭露社会的虚荣,在巴尔扎克、司汤达或是托克维尔的作品里都得到体现。这是一种急于想过上好生活的焦躁不安的期待,一种对复兴思想的痴迷和继帝国时期思想荒芜之后心灵极度的焦渴。面对这种焦渴,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立足于人性统一性来重建社会的秩序,他认为,社会秩序立足于由情感、行为和理智构成的人性统一性,其中情感起决定作用;利他主义这种“仁慈之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积极力量。
              --据郭景萍《孔德:社会秩序视野中的情感研究》等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冯梦龙“情教”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背景。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焦虑情绪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指出孔德思想的历史价值。
              (3)情感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 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789年,随着巴黎革命的胜利,制宪会议实际上掌握了全国政权。正是通过它,确立了代表整个大革命基本成果的“八九年原则”。制宪会议第一个重要成就是通过了一系列废除封建权利的法令,总称八月法令。法令规定:“将封建制度全部加以废除”。无条件立即废除残存的农奴制、农民人身劳役、领主的拧措权、鸽舍权、兔囿权、司法特权和免税特权、教会什一税、地方政府和各种区的特权,以及买卖官职制度。一切公民无论是何出身,均有可担任政府和教会职位的权利。直接与土地相关的水佃田的贡赋和部分地区加收的实物地租以赎买方式加以废除。随后,制宪会议又通过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即《人权宣言》.宣言阐述的核心是“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宣言强调天赋人权的原理。“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言提出,权利来自国民。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它还宣布了法治原则,“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法律保护公民的言论、出版、信仰等自由。宣言最后强调“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八九年原则”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宪会议在法国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 6.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才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君主派惧怕斗争
              B.启蒙思想的影响
              C.共和派势力壮大
              D.工业革命的推动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托克维尔
              材料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欧洲大陆各国封建制度依然存在,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还没有确立……直到法国大革命,法国为欧洲树立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榜样,又经过拿破仑战争的冲击,各国最终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框架,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占了支配地位。”--李世安著《世界文明史》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有关法国大革命原因的基本认识;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对此进行解读。
              (2)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在反封建方面是怎样为欧洲做出榜样和贡献的?
            • 8. 材料一  “民主优先”,还是“法治优先”,指示了西方政治民主化的两种选择,而近代美国政治可谓“法治优先”的典型。在费城制宪会议上,代表们提及“民主”往往将其与“罪恶、暴政、过分”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甚至直言独立后美国的动荡“正是起因于民主的骚乱与愚蠢”。
              --佟怀志《民主与法治的冲突及其均衡》材料二  制宪者们期望建立一个类似于希腊但又有别于希腊的纯粹民主制的政府架构,最后创立了共和制政府形式:人民拥有选举权,但实际的决策权掌握在政治精英手里,由精英来打理国家的重大事务,大众与政府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将民众的躁动不安与变化莫测、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决定力等不良因素进行了有效隔离,真正的“人民”并未出场。
              --孙国平《美国宪法三大基本价值观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史实,证明大革命时期法国倾向于“民主优先”还是“法治优先”?上述倾向受到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是怎样体现“法治优先”的?并分析其“法治优先”的取向有何消极性?
            • 9. 将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明代内阁出现     ②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③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 10.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及卢梭出,以为人也者,生而有平等之权,即生而当享自由之福,此天之所以与我,无贵贱也……谓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以众力而自保其生命财产者也,各从其意之自由,自定约而自守之,自立法而自遵之,故一切平等。若政府之首领及各种官吏,不过众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耳……
              --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伏尸二十九万,变法三次君权变复,而绵祸八十年……至夫路易十六,君后同囚,并上断头之台,盖大地杀戮变乱之祸,未有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大自法肇也。
              --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1)依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主要政治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并指出康有为的政治用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