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史料研读、问题比较和综合评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研读
                 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断没有袖手旁观,不管那船的好坏,任那舵工水手胡乱行驶的道理。--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1)概括材料中陈天华的主要观点。上述观点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问题比较
                  材料一  一种事业者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亦就愈有利于社会。--【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首次出版)
                  材料二  (1933年)4月19日,……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就条文(引者按:指《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措辞取得了协议。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社会实录》
              (2)依据材料,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观点的差异?材料二中提出“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的观点,罗斯福新政在“工业复兴”立法中有何体现?
              ★综合评论
                  代议制民主要成为真正的民主制,就应该是代表全体的民主制,而不是仅仅代表多数人的民主制。漏掉少数,全体就出现了空白,就不再是民主。少数和多数一样都应享有充分的代表权,按比例分配。
              --摘编自密尔《代议制政府》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世纪70年代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公元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1900 年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有人据此图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结构图(如图)。

              --据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摘编
              结合图7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该学者的任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 3.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据来源:Maddison世界经济历史统计数据库(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2010).西欧包括30个国家,其中有希腊、古罗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单位是19901nt.GK$(Intemational Gearv-Khamis dollars)
              从图中提取两项有关历史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4. 经略大洋的实践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基础使然--中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另一方面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能感受的最大生存压力,是来自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都兴起于蒙古高原。
              材料二:游牧民族在亚欧大陆建立的无法挑战的霸权,使宋朝有了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到了明朝,明成祖置开国禁令于不顾,几乎和欧洲人同时开始了海上探险。
              材料三:与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完全不同,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封”,即宗主国给外番赐以封号,这一项政治封号,对周边小国极其重要,得不到宗主国的承认,就不可能成为正统;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贡”,即由小国给宗主国进贡,其中也有贸易的成分。
              材料四:宋朝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及游牧力量数百年主宰欧亚大陆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以上均摘自《五百年来谁著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时期为减轻北方压力的具体史实。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与北宋鼎立的两个游牧民族政权;宋朝“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和明成祖时期的“海上探险”分别指什么事件?
              (1)概括材料三中的“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的特点?
              (4)材料四中的观点认为,明朝经略大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的现代经济体系。反观15-16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 5. 了解并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对历史学习大有裨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世瑜在《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一文中指出:“以往中国史研究过于拘泥王朝体系,并以此区分学科领域和研究问题,……忽略了对历史时期之间连续性的探讨。事实上,对于某些问题,我们会更关注它们向此后的延伸;而面对另一些问题时,我们则可能更注意它们向此前的溯源。事件史的研究者比较容易把问题的解决放在一个较短的时段内,但从社会史的视角提出问题的研究者则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材料二  从重大历史事件入手去认识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对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社会的演进,某同学收集整理出如下历史大事: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186 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进一步降低选民的财产限制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同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法国确立共和制
              材料三  历史比较研究多用于具有某种共同性或相似性的历史事物间,它可以帮助我们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其本质。在20世纪的国际风云变幻中,国际联盟、联合国作为普遍性国际政治组织先后诞生。国际联盟闪现在国际舞台上仅存在26年即宣布解散。联合国成立之初,其51个创始会员国遍布世界六大洲,到2007年,联合国成员国已多达192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近1 30个。历经了近70年风雨的联合国已经发展成为当今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
              (1)根据材料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社会史研究,赵世瑜提出了怎样的研究方法?按照他提出的研究方法,请你对宋代的“市”、“理学”进行阐释。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社会发展的突出特点。若要进一步探讨该时期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主导地位,请你另外补充两个方面的材料并进行说明。请举出该时期东亚社会追赶欧洲文明步伐的两个事例。
              (3)从全球史观角度,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诞生顺应了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学术界普遍认为:国际联盟的消亡“充分地表明了其难以克服的内在局限性”,联合国的生命力则在于它是“能够把地球上的声音普遍集中起来的唯一论坛”。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 6. 步入近代,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下列言论能体现此理想的有 (  )
              ①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所欲者,常施予人。
              ③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④国王在世上可以行使一种神圣的权力……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 7. 大历史观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审视历史,着重大众的集体智慧,目的是勾画一个历史的大纲,着重东西的汇合。
              中西农耕文明
              下表反映的是10-14世纪中西的农业状况
              类别中国欧洲
              主要作物谷物、稻类、麦类麦类
              农业结构种植经济为主农牧兼营、以牧为主
              地租实物地租占主导货币地租占据主导
              劳动力需求需要充足的劳动力人口从土地中游离出来,成为城市无产者
              耕作状况12亿亩,养活了比欧洲更多的人口96亿亩
              (1)据表格内容比较分析古代的中西农耕文明的异同点。
              工业文明崛起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从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地扩大到全球……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
              文明多元一体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但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是以和平的方式传入中国的,外来的印度佛教与本土的儒、道两家从来没有因文化的原因发生过战争,只有三次因政治经济的原因有着冲突,当时的朝廷曾对佛教加以打击,但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在中国儒、道、释三种文化是同时并存的。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3)概述材料中作者对不同文化发展的观点。结合近代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史实来说明此观点。
            • 8. 材料一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航路的发现,交往扩大了,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市场已经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你已经看到,从数十个世纪以前的古代开始,尼罗河河谷的居民开始有了书面记载的历史以后,文明是怎样以奇特的方式进步的。从尼罗河走到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之间的土地,然后是转向克里特岛、希腊和罗马。地中海,一个内陆海成为了贸易中心,而地中海沿岸城市是艺术、科学、哲学和知识的发源地。到16世纪,它再一次详细迁移,并使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的重大影响?
              (2)材料二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大西洋沿岸国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 9. 16世纪起,欧洲进入了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六世纪初至十七世纪中期欧洲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500年葡萄牙宣布巴西为殖民地;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
              1501~1504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发现中美
              1510年葡萄牙占领印度西海岸重镇果阿;次年占领马来半岛重镇马六甲
              1513~1514年拉斐尔创作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
              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征服了墨西哥
              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
              1561年英国开创了历史上的“三角贸易”
              1566~1609年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荷兰独立
              1587年金融界公认的第一家近代银行出现在意大利
              1588年英国在大西洋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00,1602年英国、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
              1601年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哈姆雷特》问世
              1607年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
              1609年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荷兰诞生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1年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将西班牙人逐出台湾
              1648年新教取得与天主教平等地位
              材料二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2012.2(1)阅读大事年表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历史的脉搏。依据以上大事年表,分析归纳16~17世纪上半期欧洲国家的社会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关系方面的表现。
              (2)社会转型是各种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这一时期欧洲国家经济、思想、政治领域的发展是怎样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3)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0.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胡鞍钢 王绍光 周建明 韩毓海合著,韩毓海执笔《人间正道》材料二  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材料三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10几个增加到46个。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自《渴望生活在宋朝》(1)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
              (2)用史实分析15至18世纪促使西方崛起的原因。
              (3)社会主义的兴起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概括指出其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的实践结果。
              (4)宫崎市定受到哪些史学范式(史观)的影响?并简要说明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