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声誉一落千丈,陷于危机之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存在种种弊病。大学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科学研究也不属于大学职能。……科学研究在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充其量不过副业而已。大学无论对德国社会的发展还是民族的统一均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大学不再是处于进步的状态,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机构,大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摘编白兰伊春《论19世纪前期德国高等教育改革》
                 材料二:俾斯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19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全都是德国首创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中
              的那种“系统学习”和“彻底精神”在新的工业革命层面上得到了新的激励和发扬。……当代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对此作了这样的评论:“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
              --摘编白尹朝安《19世纪德国的崛起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德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2. 与如图所示战争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
              ①德意志帝国成立
              ②法兰西第一帝国倒台
              ③巴黎公社革命
              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阿尔萨斯是法国最先进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发达的工矿业区,特别是洛林的铁矿,日后与鲁尔的煤矿联合起来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保证了德国钢铁生产国的地位,还直接影响到德国机械技术的确立。同时,德国从法国得到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德国利用这笔巨款用于工业建设和加强军备。
                 材料二 近代早期,德国在教育普及的程度居世界各国之首。1821年设立以技术教育为主的柏林实业学校,各地纷纷设立中等技术教育学校。政府还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还规定18岁以下青少年必须进补习学校学习。德国大力发展工科大学,1898年,德国9所工科大学在校生超过万人。在高等教育方面,教学与科研、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以及倡导学术自由的原则,已成为高等教育办学的普遍模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潮中,德国不仅出现了威廉•伦琴、马克斯•普朗克等一批科学巨匠,而且还出现了一系列应用性的新技术成果。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
              1929年,德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落后于英法两国。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宣布了“国民轿车”的概念:让每人都拥有自己的轿车。在希特勒大力鼓励汽车生产的战略下,大部分汽车企业在纳粹统治经济中追求自主战略,适时调整自己的生产,赢得了战争时期的生存和发展。
                 德国长期以来实行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二是建立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既有效协调了本土企业间的竞争,又确保了“德国制造”的质量,还整体提升了“德国制造”的竞争力。在德国制造业公司的营业额中,27%以上是来源于创新产品。尖端技术产品的营业额中,7%以上用于研发。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德国制造”随着西门子、奔驰、宝马、阿迪达斯等品牌成了事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普法战争给法德两国经济发展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德国制造业实现世界领先的因素。 
              (3)综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就德国民族精神对国家发展的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 4. “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材料反映了德国工业化的主要障碍是(  )
              A.交通工具不良
              B.封建农奴制度落后
              C.邦国分立割据
              D.封建行会势力强大
            • 5. 1795年大作家席勒在诗中大声呐喊“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导致作家困惑的主要原因是(  )
              A.作家经常讥讽时政,遭到政府流放而愤懑
              B.作家非常热爱祖国,为国家的落后而悲伤
              C.德意志被拿破仑征服并成为其帝国一部分
              D.德意志是地理概念,现实政治中还不存在
            • 6. 如图是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对作者意图的解释,最为全面准确的是(  )
              A.德国以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德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人民
              C.德国的未来完全由军队控制
              D.德国的政治走向由军国主义而非人民群众来决定
            • 7. 近代史上,德意志民族也不乏杰出的科学家,像开普勤、莱布尼茨……但这些杰出人物未能改变德国因社会历史原因所带来的总体上的科学落后局面。从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5项、法国6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19世纪中期之前德国科技落后与德国的分裂有关
              B.19世纪中后期之后英国的科技成果数量上仍占绝对优势
              C.德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均是科技发明的中心
              D.美国的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的步伐较慢
            • 8. 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分散独立的德意志邦国及其各自为政的关税壁垒和通行费对商品流通构成巨大的障碍。到19世纪下半叶,德国工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占世界的16%,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
              有人认为,德国崛起的关键,在于德国人抓住了当时的各种机遇。结合所学,用史实来支持这一观点。
            • 9. 1919年在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的开幕式上某大国政要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由于他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这一声音最有可能出于(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 10. 关于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著名的美藉奥地利国民经济学家J• A •熊彼得认为,帝国成立本身意味着德国经济从某种桎梏中的“继续解放”和投资风险中政治因素的“继续变小”,从而促使德国企业主的投资热情和较前更大的努力生产。与上述观点不符的是(  )
              A.是德国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
              B.推动德国工业革命快速发展
              C.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减少了投资的政治风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