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前期日耳曼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学者文人对于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颇多歌咏,这个文化活动对于日耳曼人的统一建国激励甚大。1848年欧洲革命风潮中,日耳曼民族主义(主张统一德国)与自由主义(主张民主改革)结合,激发了许多革命运动,使各邦政府极为震惊。……1862年,“现实主义政治”大师俾斯麦在就职首相后的第一次演讲中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三次王朝统一战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德意志民族的自豪感。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合起来后,他在动员、集合民族感情膨胀的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他们建立学校,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还将青年征召入伍,让他们保卫国家利益,甚至有时还主动出兵攻击,以此来提高本民族的威望。
              --摘编自[美]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  民主德国经济的增长率从1984年的5.5%下降到1989年的2%,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非常紧缺,买汽车必须提前10年预订。统一社会党控制一切,历史上与民主党派合作的“联盟政策’’形同虚设,自我监督机制失去效力。在200万人逃向西德后,东德于1961年开始修筑“柏林墙”,这严重伤害了德意志人民的感情。而联邦德国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其国家法律一直称“基本法“而不是宪法,从而为重新统一德国留有余地。1989年11月,民主德国开放柏林墙,两天内400万东德公民进入西德。1990年,民主德国降下自己的国旗,两德统一。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注: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随着冷战加剧,1949年,德国被分裂,在苏联占领区成立民主德国(又称东德),英法美战领区成立联邦德国(又称西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1年德国统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0年德国统一的背景,并归纳德国两次实现统一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 2. 与如图所示战争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
              ①德意志帝国成立
              ②法兰西第一帝国倒台
              ③巴黎公社革命
              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阿尔萨斯是法国最先进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发达的工矿业区,特别是洛林的铁矿,日后与鲁尔的煤矿联合起来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保证了德国钢铁生产国的地位,还直接影响到德国机械技术的确立。同时,德国从法国得到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德国利用这笔巨款用于工业建设和加强军备。
                 材料二 近代早期,德国在教育普及的程度居世界各国之首。1821年设立以技术教育为主的柏林实业学校,各地纷纷设立中等技术教育学校。政府还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还规定18岁以下青少年必须进补习学校学习。德国大力发展工科大学,1898年,德国9所工科大学在校生超过万人。在高等教育方面,教学与科研、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以及倡导学术自由的原则,已成为高等教育办学的普遍模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潮中,德国不仅出现了威廉•伦琴、马克斯•普朗克等一批科学巨匠,而且还出现了一系列应用性的新技术成果。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
              1929年,德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落后于英法两国。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宣布了“国民轿车”的概念:让每人都拥有自己的轿车。在希特勒大力鼓励汽车生产的战略下,大部分汽车企业在纳粹统治经济中追求自主战略,适时调整自己的生产,赢得了战争时期的生存和发展。
                 德国长期以来实行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二是建立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既有效协调了本土企业间的竞争,又确保了“德国制造”的质量,还整体提升了“德国制造”的竞争力。在德国制造业公司的营业额中,27%以上是来源于创新产品。尖端技术产品的营业额中,7%以上用于研发。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德国制造”随着西门子、奔驰、宝马、阿迪达斯等品牌成了事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普法战争给法德两国经济发展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德国制造业实现世界领先的因素。 
              (3)综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就德国民族精神对国家发展的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 4. 李鸿章曾被誉为“东方俾斯麦”,但两人的作为对本国国家实现现代化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和血”是俾斯麦执政的纲领和信条。1862年9月,他在普鲁士议会发表首次演说,“维也纳条约所规定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的。”在与民主派的斗争趋于白热化之际,威廉一世对俾斯麦说:“这一切将会怎样结束,我完全精确地预料到了,有朝一日,在歌剧院广场上,在我的窗户下面,有人把您的头砍下来,稍后就轮到我了。”但是俾斯麦面对严峻的局势毫无惧色,视死如归“是呀,我们都得死,难道我们不能死得更庄严些吗……是在断头台上还是在战场上?为上帝恩赐的权利而英勇献身,不同样是光荣的吗?”
              材料二
              1847年李鸿章受业曾国藩门下,颇得曾国藩器重。后来,他受命组建淮军,与曾国藩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被誉为“中兴名臣”。任两江总督时,他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并组建了北洋水师。然而,生不逢时的他却不能像俾斯麦一样施展才华与抱负。当时中国政坛风波险恶,风雨飘摇,远比不上朝气蓬勃的德国。面对。一次次外族入侵,李鸿章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与列强签订了一份份丧权辱国的条约。相信,即使拥有俾斯麦的强势,他也只能落个“野心家”加“阴谋家”的悲惨结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的执政理念及实施途径,并简析其对德国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试对李鸿章进行简要评析。
            • 5.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历史的眼光看,洋务运动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国运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尽管如此,同治中兴却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德意志统的作用与其说是针对以往的政治分裂,毋宁说是锻造一个经济上统一的民族市场,国家对经济的“保护“或干预非常突出,同时德意志民族精神在新的经济层面上得到激励与发扬。统一后的德国,在19世纪后半期的30年内完成了工业革命。将一个农业占优势的落后国家转变我哦哦一个现代高效的工业国家。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结含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同光中兴标志着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的理解。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中德两国经济发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 6. 1795年大作家席勒在诗中大声呐喊“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导致作家困惑的主要原因是(  )
              A.作家经常讥讽时政,遭到政府流放而愤懑
              B.作家非常热爱祖国,为国家的落后而悲伤
              C.德意志被拿破仑征服并成为其帝国一部分
              D.德意志是地理概念,现实政治中还不存在
            • 7. 如图是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对作者意图的解释,最为全面准确的是(  )
              A.德国以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德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人民
              C.德国的未来完全由军队控制
              D.德国的政治走向由军国主义而非人民群众来决定
            • 8. 近代史上,德意志民族也不乏杰出的科学家,像开普勤、莱布尼茨……但这些杰出人物未能改变德国因社会历史原因所带来的总体上的科学落后局面。从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5项、法国6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19世纪中期之前德国科技落后与德国的分裂有关
              B.19世纪中后期之后英国的科技成果数量上仍占绝对优势
              C.德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均是科技发明的中心
              D.美国的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的步伐较慢
            • 9. 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分散独立的德意志邦国及其各自为政的关税壁垒和通行费对商品流通构成巨大的障碍。到19世纪下半叶,德国工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占世界的16%,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
              有人认为,德国崛起的关键,在于德国人抓住了当时的各种机遇。结合所学,用史实来支持这一观点。
            • 10. 关于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著名的美藉奥地利国民经济学家J• A •熊彼得认为,帝国成立本身意味着德国经济从某种桎梏中的“继续解放”和投资风险中政治因素的“继续变小”,从而促使德国企业主的投资热情和较前更大的努力生产。与上述观点不符的是(  )
              A.是德国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
              B.推动德国工业革命快速发展
              C.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减少了投资的政治风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