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   

              注:在1 8世纪的法语中,“哲学家"一词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并不一亭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哲学有专门研究的学者。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没有强大的教会能与皇帝抗衡,恰恰相反,宗教势力往往需要皇帝的支持,所以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 8世纪“中国热”》

              (1)在伏尔泰看来,古代中国政治具有哪些特征?(4分)

              (2)与伏尔泰相比,在中国君主权威和法律效力关系上孟德斯鸠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孟德斯鸠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2分)   

               

            • 2.

              (24分)关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外学者形成了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他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因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从否定方面将中国列入一种世界模式的第一人”。

              这种论断,原本只是18世纪西欧个别人并无多少根据的论断,……只不过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不会有多大世界性影响。但是(最终)……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逐渐成为支配性的话语。这种变化显然不能仅从学理内部加以解释,更多的需要考虑思想生存的外在环境。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主义说的知识考古》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4分)

              (2)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比较“开明的专制”。请结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简要说明(8分)

              (3)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简要说明孟德斯鸠把中国划入专制政体依据是什么?其否定中国专制政体的目的是什么(4分)

              (4)从“思想的外在环境”分析18世纪以来 “中国专制说”为什么会从“地方性的知识”逐渐成为“支配性的话语?(8分)

               

            • 3.

              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

              A.君主立宪
              B.人民革命权利
              C.社会契约
              D.三权分立
            • 4.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论及政府的建制原则时认为,行政官身上具有三种不同意志,个人意志、行政官团体的意志与公意。当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和个人意志结合,此时的政府是最活跃的;当政府权力掌握在每一个公民自己手上时,政府的活跃度最低。……当政府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离公意最遥远,政府越有可能滥用权力。据此可判断卢梭认为

              A.民主制是完美的政体形式,能更好地提高政府效率
              B.君主制导致政府效率低下,不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C.民主制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能更好地体现公共意志
              D.君主制集中体现公共意志,也有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 5.

              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图1是中古时期的《三女神》画像。 中古时期,由于受到宗教上的束缚,人们并不欣赏人体美。作品中的三女神呆板、单调、僵硬且面无表情。

              图2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作品极力赞扬人体之美,将世俗生活中人的形象注入神的形象中,所塑造的宗教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

              材料三 启蒙运动时期著名思想家的言论: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

              请回答:(1)材料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中从图1到图2作品特征的差别,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思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简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精神的新发展。(3分)

              (4)谈谈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3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 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图略)的图注:

              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材料三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1)有人说苏格拉底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其反映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其实质。(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6分)

              (4)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3分)

               

            • 7.

              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2分),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2分) 

              材料二

              (2)根据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2分)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2分),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4分)。

              材料三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6分)

               

            • 8.

              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的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因为它若可因别的称义,就不必需要道,这样,也不必需要信了。

              ——马丁?路德《论基督教的自由》

              材料三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无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并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在灵魂得救途径问题上的观点并说明此观点在当时的积极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2分)

               

            • 9.

              (18分)阅读以下中外名人论述孔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

              ——李贽《焚书》(1 590年)

              (1)归纳材料一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材料二  “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5分)

              材料三  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1892年)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4分)

              材料四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予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4)材料四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其他三则材料有什么不同?列举两例史实论证鲁迅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6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者学派中的)另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材料二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或“道德即知识”)。其涵义是,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材料三  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法律与道德的不同在于:道德是内在的、自觉的,它推动人们应该这样行动;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它限制人们去做某事。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康德希望建立一个在法律之下的个人与他人具有同样自由的统一的政治制度。然而,这个理想制度不是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智者学派中的这些人的观点有何局限性?(2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康德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个人自由的认识。(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