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6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材料一

                李鸿章像              魏源

               

              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 郑观应《盛世危言》

                 

              康有为像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图片分别简述二人所代表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2分)这两派的思想主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观应的主要观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思想的主要特点;(1分)二者观点与材料一主张最突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2分)如何评价这种观点?(2分)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2分)

               

            • 2.
              【题文】(16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材料一

              李鸿章像             魏源
              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 郑观应《盛世危言》
                 
              康有为像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图片分别简述二人所代表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2分)这两派的思想主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观应的主要观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思想的主要特点;(1分)二者观点与材料一主张最突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2分)如何评价这种观点?(2分)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2分)
            • 3.
              【题文】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19世纪60年代以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的“师夷长技”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试比较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异同点。
            • 4.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引自《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三: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引自《筹办夷务始末》
              回答:
              (1)以上材料是清政府中哪一派的主张?
              (2)材料一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4)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 5.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回答:
              ①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③郑观应认为中国要富强应从什么方面入手?依其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简述理由。
            • 6.
              【题文】比较中国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本主张的异同,指出他们留给人们的历史启示。
            • 7.
              【题文】简析“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 8.
              【题文】材料1 林则徐于1785年8月生在福州市一位塾师家庭。他的家乡较早受西方殖民者侵扰,郑成功父子火烧殖民者兵舰之事,对林则徐颇有启发。——1830年6月,授湖北布政使;11月,任河南布政使;次年7月,又调任江宁布政使。由于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被誉为“林青天”。——道光帝派他去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8月,林则徐离京南下,仅带数名随员。他预先向沿路发出传牌:“不许在各驿站索取丝毫,该州县亦不必另雇轿夫”。“所有公馆,只用家常便饭,不必备办整桌酒席。”
                材料2 林则徐认识到,闭关锁国,即是“因噎废食”,不可能“固疆强国”。落后就要挨打。因此,他一面派人在广州刺探敌人情报,去澳门了解西方国家动态,购买西方书报,细心留意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以及军事、科学技术情况。……是“讲求外国情形之始”,故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以上均摘自《世界知识》2001年第13期赵佳楹《中国近代禁毒第一人》
                回答:
                (1)众所周知,清朝自乾隆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官吏贪污,索贿成风,但道光年间却出现了“林青天”,据材料1及相关史实分析林则徐成为“青天”的原因及其思想渊源。
                (2)据材料2分析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如果你是国家的高级公务员,可从材料1、2林则徐的所作所为中受到哪些启发?
            • 9.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电线铁路,变华为夷,鄙见迂疏,期期以为不可。
              ——《刘坤一遗集》
              材料二:清朝一遇到外国的枪炮就丧尽了自己的声威,天朝正如小心保存在紧密的棺材内的木乃伊一样,只要与外界新鲜空气一接触,便一定要腐烂。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材料三:持鸦片初约以通市,吾不停贸易以自修自强,使无鸦片之毒,则外洋之银有入无出,中国银且日贱,利可胜述哉!
              ——《海国图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作者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他属于近代史上哪一派别?运用材料二的观点对材料一的主张作简要评价。
              (2)材料三的作者对鸦片和贸易的关系提出了什么看法?
            • 10.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即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减,即裨益实非浅鲜矣。
              ——林则徐《密陈夷务不能歇手折》
              材料二 即款之后(款:《南京条约》的赔款,这里指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之法
              ———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材料四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五  窃自同治元年陈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回答:①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师夷制夷”主张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
              ②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师夷制夷”主张的进步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③把材料三、四、五内容归纳成几个方面,主条列出。(不要摘抄原文)
              ④有人说;洋务派继承了“师夷制夷”的主张,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