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 2.

              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   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

              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3.

              下列言论与“中体西用”思想相符的是

              ①“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③“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也。”

              ④“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⑤“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 4.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 5.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人物,例如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和陈独秀。

              材料二:万国公报,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回答:(1)材料一五位人物所代表派别的核心主张?据此可以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16分)

              (2)据材料二看,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这两位先生的什么历史事件的指导思想?(3分)

               

            • 6.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材料中“臣”的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实行君主专制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实行民主共和制
            • 7.

              (26分)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到“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之立沣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郑子产不毁乡校二事,外此诸国,几未闻其有一二学校。”“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邓析著有《竹刑》,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褚袴(短裤)。民之献衣褚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论衡·讲瑞》说:“少正卯在鲁(聚徒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据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整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变化,(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材料二:张之洞的《劝学篇》、梁启超的《新民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相继发表的晚清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教育的名著。以下(表1、表2)分别是两本书的部分目录及简介列表:

              (表1)

               

              劝学篇·序

              外篇

              游学第二

              农工商学第九

              同心第一(明保国保种保教)

              设学第三

              兵学第十

              教忠第二(陈述本朝德泽深厚)

              明纲第三

              学制第四

              矿学第十一

              知类第四(闵神明之胄裔)

              广译第五

              铁路第十二

              宗经第五

              阅报第六

              会通第十三

              正权第六(辩上下定民志斥民权)

              变法第七

               

              守约第八

              变科举第八

               

              (表2)

              第一节

              叙论

              第十一节

              论进步

              第二节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第十二节

              论自尊

              第三节

              释新民之义

              第十三节

              论合群

              第四节

              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法之所宜

              第十四节

              论生利分利

              第五节

              论公德

              第十五节

              论毅力

              第六节

              论国家思想

              第十六节

              论义务思想

              第七节

              论进取冒险

              第十七节

              论尚武

              第八节

              论权利思想

              第十八节

              论私德

              第九节

              论自由

              第十九节

              论民气

              第十节

              论自治

              第二十节

              论政治能力

              (2)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指出两本著作所反映的基本指导思想,(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梁启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点。(4分)

              材料三: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我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目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9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意义。(4分)比较材料二,说明材料三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4分)

               

            • 8.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有的科学家要求取消大学。德国在18世纪经历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但仍不尽人意。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17—19世纪德国大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14分)

              材料二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6分)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网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10分)

               

            • 9.

              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竞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及作者是

              A.《四洲志》  林则徐编译
              B.《天演论》  严复译著
              C.《各国律例》林则徐编译
              D.《海国图志》魏源编撰
            • 10.

              1920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C.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D.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