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说,他们只和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富兰克林认为,根据人民的普遍心理,只有国王才是北美的主权权威者。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则历数了英王的25条大罪,将其称为“专制君主”。
              ——据雷芳《英王在殖民地形象的改变与北美独立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到1870年,在运到英国的棉花中,有60%来自美国。此后,美国始终是英国棉花的主要供应地。棉花也成为美国在1815年后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直到1860年,棉花出口占美国国内出口总值的一半还多。
              ——据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问题:
              (1)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什么只承认与“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从当时英国政治体制的角度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英王形象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心中从“主权权威者”变为“专制君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独立后,英美两国的经济联系并未切断。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中前期英美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昊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是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部分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纺车和手织机,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后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主要标志是
              [     ]

              A.用机器制造机器
              B.工业生产实现机械化
              C.手工工场基本消失
              D.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
            • 6. 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     ]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 7. 进入19世纪,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动违禁令……日形狂诞”,183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打开商品市场
              B.扩大资本输出
              C.夺取香港诸岛
              D.巩固远东霸权
            • 8.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     ]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 9.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也是最强的国家。英国政府实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一个庞大的帝国在19世纪末登上顶峰。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比重:1880年占22.9%;1900年占18.5%;1953年占8.6%;1980年占4%。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85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在世界工业中的位次由1950年的第15位上升到第5位,仅次于美国、苏联、日本和联邦德国。
              ——宋则行《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哪个阶段?分析同期英国对外扩张的目的。归纳英帝国主义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经济运行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岛被割让的原因和香港回归的主要背景。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l/3,1831年占1/4,1851年降至l/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城市化进程加速
              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