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5分)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一《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6分)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10分)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9分)

               

            • 2.

              有学者在叙述某段历史时说:“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由此推断出该段历史属于

              A.抗日战争时期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3.

              时任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材料反映的是

              A.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以投机革命
              B.五四运动的爱国要求得到军人响应
              C.北伐的胜利进军造成军阀内部分裂
              D.日本全面侵华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
            • 4.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这首歌曲最早可能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 5.

              1924至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下列有关这一阶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
              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未发生明显变化
              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
              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清党”“分共”告终
            • 6.

              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 7.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1923—1926年的频度高于前两段时期,其原因是

              起止时间

              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

              0.78%

              2.45%

              25.14%

              A.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土地革命的开展
            • 8.

              下表是部分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据表可推理的是

              时间

              1921.7

              1927.4

              1927.8

              1934

              1937年初

              人数

              57

              5.7万

              1万多

              30多万

              4万多

              A.第一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道路的开辟
              B.第二次增长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第一次下降主要说明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D.第二次下降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造成的
            • 9.

              “为使中国革命‘越出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共产党人应该参加广州政府,以便支持革命左翼反对右翼软弱和动摇政策的斗争……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除外国租界等革命化措施的实施”。符合材料中“革命”的实践活动是

              A.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
              B.发动南昌起义,建立工农红军
              C.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
              D.开辟抗日根据地,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 10.

              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