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 某中学学生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预约或购买了四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参观劵。按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参观,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 3.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风云变幻的国际关 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条约影响
              《南京条约》“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
              性的改变。
              A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中国面临被“瓜分”的
              民族危机。
              B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清政府
              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1)在材料一中 A、B 处分别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并指出这些不平等 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1960年,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 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福斯特•杜勒斯(1954年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伸出 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美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该变化 的原因有哪些?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没有一战,何来五四?”要认识五四的起源,必须追溯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的中国观和世界观造成巨大冲击。自此以后,民族主义因此成为中国的主旋律,加入国际社会变为平等一员,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共同追求。但是巴黎和谈的失败,使得这种希望完全破灭,于是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材料二  又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是1918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政府之间的秘密协定,日本给中国军阀政府2000万日元的贷款,以获取在山东修建两条铁路、在各要塞驻军,以及训练指挥中国路警的权利。在北京的指示下,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欣然同意”这些条款。日本带着这些秘密条约来到凡尔赛,自信能在山东问题上获胜。留日学生“从日本人学到的近代知识和从他们得到的轻蔑对待,混合了他们自己对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政策的愤恨,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因此,在当时的爱国运动中,他们很自然的走在前列。留日学生爱国斗争对国内的影响,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运用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五四运动原因”的观点进行探讨。
              (要求:观点明确,充分运用材料及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5. 某学生以“世界变迁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是其章节的标题,正确的是(  )
              ①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②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③斯大林模式与中国一五计划                  
              ④欧共体与上海合作组织。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6.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  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离异与回归”历史表现各一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试从材料二中“离异”的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的进化轨迹。
            • 7. 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②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③日本侵略使中国民族意识高涨      ④新文化运动冲击传统思想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8. 某校历史探究学习小组以“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决定举办一次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演变历程的展示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
              展示一:近代屈辱外交篇
              条约影响
              《南京条约》“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A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1)据展示一,在材料中的A、B处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并概括说明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展示二:现代独立自主篇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2)据展示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率先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展示三: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握手”篇

              (3)据展示三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图2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根据图3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中开展的重要外交活动。
              (4)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经历了屈辱外交--独立自主演变历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 9. 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
                  材料二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
                  材料三  梁启超曰: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
              材料四  梁启超认为,新型的“贤妻良母”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才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这显然较以前的“贤妻良母”论者要进步得多,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并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妇女教育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
              (4)材料四是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10.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重要概念。历史概念既反映时代特征,又体现了对历史的认识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半殖民国家和一切殖民地,总共达十亿人口。”
              --列宁1916年《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
              --列宁1912年《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及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
              --1926 年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
                  材料二“中国的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且第一步时间是相当的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能离开当前的实际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毛泽东1960年进行十年总结时提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讲话
              (1)列宁是给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人。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关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国际背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把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依据是什么?其实践结果如何?
              (3)材料三中“外国经验”指的是什么?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对比材料三中“路线”与“道路”在后来实践中的不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