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该运动的口号都有哪些?图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得知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学习指的哪项思想文化运动?材料三对于该“精神文化”层面学习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2年是中华民国建立100周年,100多年来,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二  2010年10月,全国政协通过了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在筹划过程中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
              材料三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材料四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924年到1927年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武汉、南京你支持哪一个城市举办?为什么?武汉三镇是哪三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 

              请回答: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国家的主权从何而来?是谁赋予的?这是古今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治理人民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认为:“(国王)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或加提升、或加贬斥;或生、或杀;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他们进行审判,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材料二   卢梭认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材料三   袁世凯称帝时宣称:“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阿奎那和詹姆士一世观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卢梭的观点和袁世凯称帝的理论依据的相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请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结合材料一,利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史实论证“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依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第一件大事”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为完成和推进“第二大事”,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的举措?为完成和推进“第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1)选取一幅宣传画,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2)“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图三中却写为“(口内一个民字)”有人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说明这个创意表达的思想观念,解释其社会原因。
                                                                                                                                               
              材料二 下图是近代某国国家结构运作示意图

              (3)图中所示政体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在我国近代史上是怎样得以体现的?有人认为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这一观点的?
                                                                                                                                               
              材料三 美国总统布什说了这样一段话: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了总统哪些权力?又是如何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
                                                                                                                                               
            • 7. 千年的政治文明史,就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重大政治制度、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清官考辩》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笑着拉住他并和他握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2)萧姓盐商说“今天总算见到民主了”,请依据材料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l,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材料四  在估计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材料四的方法,分析材料三中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且屡有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这里把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同时期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称为“双元革命”……发生在1789~1848年间的这种伟大革命,不仅仅是“工业”本身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胜利,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大胜利;不仅仅是“现代经济”的胜利或“现代国家”的胜利,而且是世界上某个特定地域(欧洲部分地区和北美少数地方)内的经济和国家的巨大胜利……从那以后,这一变革波及了整个世界。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13—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成规模比较。
              ——引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     

              材料四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1)材料一认为“‘双元革命’不仅仅是‘现代经济’的胜利或‘现代国家’的胜利,而且是世界上某个特定地域(欧洲部分地区和北美少数地方)内的经济和国家的巨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和机械的”?又是如何去“组织近代民族国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上表,指出1928年后苏联(俄国)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的排名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体现?各自成效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恃,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雌,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讨论新中国国歌时,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但有代表认为,这首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可行,主张修改歌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有关代表主张修改歌词的建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有见识的人,皆知社会革命,欧美是决不能免的。这真是前车之鉴,将来中国要到这步田地,才去讲民生主义,已经很迟了。……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 “要建设一个富强的民国,首先要实施民生主义,实施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铁路国有,教育普及。”
              ——孙中山《在杭州国民党浙支部欢迎会上的演说》(1912年12月8日)

              材料三 “私有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中国以农立国,而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
              ——国民党一大宣言

              (1)材料一中的“社会革命”,各指的是同盟会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12年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有什么重大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关于“社会革命”的内容有何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这一思想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