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中国就是一部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反抗的历史。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南京)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辱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材料二  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图片一:《恭祝中华民国万岁》 

               图片二 《共和》

              材料三   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

              材料四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农民起义频率频发生,但制度的稳定性却不受影响,在几千年漫长的时间里,“治”多于“乱”,体现出制度的合理性。但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一乱逾百年,而且越乱越裂,直到现代化成为全民的共识之后,才大乱而大治,为现代化创造了必备的环境。
              ——钱乘旦《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敲响”155声警世钟”,这样的安排与中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请指出该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片一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请你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辛亥革命中宣扬的“民族主义”相比,材料三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提出有什么进步之处?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的结果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请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创造这个“必备的环境”所作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过去被认为是卑贱的、可以任意生杀予夺的‘愚民’、‘草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一个根本颠覆”。这个根本颠覆发生在

              [     ]


              A.戊戌变法后
              B.辛亥革命后
              C.抗日战争后
              D.新中国成立后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     ]


              A、建立中华民国
              B、规定民主共和政体
              C、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 7. 理想与现实
              ……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理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从中西之间的形而下的比较进入到形而上的比较。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
              (1)革命派是如何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理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史实说明革命派的理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分别是指哪些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有何特点?(不得照抄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上海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并为该同学补写全辛亥革命的影响、启示。
              辛亥革命——①(副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1.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
              (1)推翻清朝帝制
              (2)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废除官厅称呼,改称谓
              (2)废跪拜礼仪
              (二)
              1.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
              (1)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
              2.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2)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影响: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 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