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8年,清政府公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君上总揽。同时公布了《议院法要领》规定,议院对于违法官员只可指实弹劾,其用舍之权仍操之君上。此后,立宪派及一些省的督抚,要求迅速成立责任内阁。1911年5月,清廷设立第一个“责任内阁”,规定内阁“辅弼皇帝担负责任”。在13个国务大臣中满族贵族8人,蒙古贵族1人,汉族官僚4人。其中,皇族又占6人,时人称它为“皇族内阁”。
                  材料二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命国务员须得参议院之同意。革命党人力争由同盟会员任国务总理,袁世凯则要提名一直追随他的唐绍仪组阁,双方相持不下。后经调解采取折衷方法,唐绍仪加入同盟会,同时出任内阁总理。3月23日,袁世凯正式任命唐绍仪为第一届责任内阁总理,同盟会蔡元培等4位要员入阁,占了阁员中的半数,主管农林、教育、工商、司法、交通等“闲职”部门,袁世凯的亲信掌握了内务、陆军、海军等实权部门,财政用了立宪派熊希龄,外交为旧官僚陆徵祥,参谋本部由黎元洪兼。人们误将唐内阁称作“党人内阁”(指同盟会内阁)。
              --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责任内阁成员的产生方式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的责任内阁人员构成与材料一不同的原因。
            • 2. 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是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雄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录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目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 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二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1)结合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约法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与孙中山的国民党合作的原因。材料中“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的实质是什么?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
            • 5. 体制不仅需要借鉴,更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摘编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1)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说明美国民主是“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3)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 6.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请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自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20世纪40、50年代,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 7.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外在自由和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这些贵族精神的传统,在英国贵族那里通过与国王的抗争,保存了下来。
              --许纪霖《平民时代的贵族精神》
                  材料三  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思想激变,生活方式亦随之激变。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
              --新周刊330期《陈丹青民国答问录》
              (1)“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法制发展的角度,简述1640-1720年代英国贵族为了追求自由同国王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国范儿”产生的时代背景。
              (4)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对“魏晋风度”、“贵族精神”和“民国范儿”的认识。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蔡元培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八年赴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三十三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其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吕雅范《一代宗师--蔡元培》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蔡元培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
              (2)根据材料,概述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重大贡献。
            • 9. 材料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所谓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摘自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人权宣言》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与其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体现了什么原则?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被称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 10.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其蕴含的目的。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权利法案》如何调整国王和议会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法律的共同作用。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部宪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并从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原则两方面比较两部宪法的不同之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