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40年《八路军军政杂志》杂志曾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诗中盛赞的“此役”是(     )

              A.长城抗战
              B.平型关伏击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 2.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租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五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

              消灭敌人

              损失

              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

              日军

              伪军

              军民伤亡

              经济损失

              人民军队的发展

              解放人口

              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大

              130多万人

              118万人

              3500万人

              5620亿美元

              130多万人

              1亿多人

              104万平方千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分)在近代前期中国军民是如何反抗中国

              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的?(2分)(列举两例)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3分)几段材料反映的一条主线是什么?(1分)

              (3)材料五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中的历史地位。(1分)

               

            • 3.

              历史上,日本发动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下列有关这两次大规模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都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B.都以日本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
              C.中国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D.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 4.

              近代南京在抗日战争期间见证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侵华日军大屠杀和抗日战争胜利等历史风云变幻。

               

            • 5.

              1940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举世瞩目的“百团大战”。其中战役的指挥者是

              A.叶挺
              B.邓小平
              C.彭德怀
              D.林彪
            • 6.

              对下图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日本是亚洲的恩人)最有力的驳斥的证据是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
              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
              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 7.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关东军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经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 8.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196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读shāng,未成年就死去)。”

              材料三: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请回答:

              (1)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两次战争?这两次战争不同的结局对台湾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6分)

              (2)材料二中,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4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3分)他指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3分)

              (4)材料四中,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4分)

               

            • 9.

              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 10.

              (2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各起怎样的作用?(8分)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新课标主要运用了文明史观之史学范式,上述两则材料又运用何种不同的史学范式?试指出来。(6分)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