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孙中山提出:按照“人类生活的程度,在文明生活进化中可以分作三级。第一级是需要。人 生不得需要,固然不能生活,就是所得的需要不满足,也是不能充分生活,可说是半死半活。所以第一级的需要,是人类的生活不可少的”。第二级叫作“安适”,第三级是“奢侈”。材料 体现出孙中山(  )
              A.遵守社会发展的规律
              B.以进化论思想指导革命
              C.追求民生的政治理想
              D.民生史观脱离大众需求
            • 2. 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这反映了孙中山(  )
              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
              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倡导进行社会革命
              D.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年宪法第2条第1款规定,总统在就职前应作如下宣誓或郑重声明:“我谨庄严宣誓,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按照传统,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当选总统需手按《圣经》宣读誓言。此外,第6条规定: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发官员均应宣誓或郑重声明拥护本宪法。
              --摘编自邓静秋《各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比较》材料二  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监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失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谕此,任众处罚。”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探讨就职宣誓制度的价值。
            • 4.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5.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 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D.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 6. 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了当时的国情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 7. 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 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则诛”。
              --摘编自刘泽华 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吾今欲极言新民为当务之急,其立论之根柢有二:一曰关于内治者,二曰关于外交者。西哲常言:政府之与人民,犹寒暑表之与空气也。室中之气候,与针里之水银,其度必相均,而丝毫不容假借。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治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国民之文明程度高者,虽偶有暴君污吏,虔刘一时,而其民力自能补救之而整顿之,譬犹溽暑之时,置表于冰块上,虽其度忽落,不俄顷则冰消而涨如故矣。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说》(1902-1906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并评价韩愈对君民关系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梁启超提出“新民说”的原因,并指出其“新民说”的历史意义。
            • 8. 梁启超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写道:“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梁启超首次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很快被时人所接受和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中国人民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西学东渐”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广泛传播中国
            • 9. 张之洞在《劝学篇》序言中写道:“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一是。旧者因噎而废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瘸。”书中《会同》篇写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据此分析张之洞(  )
              A.认为保守派守旧误国
              B.认为维新派数典忘祖
              C.调和新旧两派、中西之学
              D.主张“思想要旧,器物要新”
            • 10. “康有为的变法指导思想分为必变大变速度论、君权变法论、变于下论和兴民权论。它们回答了变法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最终目的等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材料意在说明(  )
              A.康有为的变法解放了思想
              B.康有为的思想形成了完整体系
              C.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康有为的思想具有复杂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