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D.回击复古逆流
            • 2.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B.政权更替频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 3.
              与晚清时期相比,在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中扮演了“盗火者”角色的是(   )
              A.回国留学生 B.传教士 C.开明士大夫 D.政府官员
            • 4.
              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 5. 民国期间,一位诗人写下了这样的挽联:“假冒共和虚名,别具肺肠同路易;倘讲君臣大义,有何面目见德宗?”这副挽联写的是 
              [     ]

              A.蒋介石
              B.李鸿章
              C.慈禧太后
              D.袁世凯
            • 6. 1911年10月,黄兴发电报给袁世凯,希望他能赞成共和:“明公之才,高出兴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即南北各省当局,亦无不拱手听命者。”事实上,袁世凯与拿破仑、华盛顿有本质区别,最根本的一点是:
              [     ]

              A.对共和制度的态度不同
              B.所代表的社会基础不同
              C.对军事力量的依赖不同
              D.对外国势力的政策不同
            • 7. 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晚清以来历次改革、革命的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上述论断表明此时的梁启超 ①不赞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②反对因循守旧,固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③主张把中西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④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     ]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8.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中指出:“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而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这表明其根本目的是
              [     ]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 9.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 10. 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斗争方式有
              ①举行双边谈判②采用政党政治③运用法律手段④进行武装斗争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