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蒋梦麟在《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中回忆道:“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宁波

              A.百姓无所事事
              B.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迷信活动盛行
              D.纺织业是最大的工业
            • 2.

              苏、锡、常、镇地区以往很少种桑养蚕,1865年之后则“日渐加多,渐可与浙相埒(同等)”。这反映了当时的上述地区: ①部分农产品商品化 ②自然经济基础受到削弱 ③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④农业经济作物生产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

              (12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读图                           

              ①上图取材于《天仙配》故事。观察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是什么?(4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

              ②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的原因。分析西方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③简述19世纪70年代以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3分)

               

            • 4.

              鸦片战争后,养活“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C.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5.

              1916年1月《农商公报》记载,“济南棉花之行情,日日变动。其原因,一方为需要供给之关系,他方为占输出棉花之大部分者——日本,因之大阪行情时时变动,故济南市场亦因之受影响焉。济南重要之花行,有每日致电大阪询问行情者。”这反映出

              A.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部分
              B.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日本决定
              C.中国近代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门化趋势日益明显
              D.中国政权和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的现实状况
            • 6.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
              B.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较深
              C.最早进行对外贸易往来
              D.沿海官僚地主首先接触西方,创办近代企业
            • 7.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丝出口数量猛增,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茶和丝的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茶、丝生产利润高.产量大
            • 8.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1881年《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三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

              材料三:近代上海的崛起,不仅改变江南固有的城市格局,而且加速了上海与江南腹地的互动,并以一种新的经济力量,重构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人把这种互动中的重构,不无夸张地称为“普遍的‘上海化’”。以前是上海“城中慕苏、扬余风”,现在轮到苏、杭来沐浴“海上洋气”了;以前富庶莫过苏杭,现在是“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苏智良《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明清时期上海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呈现怎样的特色?(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近代上海所形成的新的“经济力量”和“人文秩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基于上述材料,怎样看待近代上海地位的变迁?(9分)

               

            • 10.

              (19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来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通商口岸社会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7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