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4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形成篇

              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1500年起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指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3分)

              (2)举例说明“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这给古老国家带来哪些影响?(3分)

              挫折篇

              材料三   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从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债权的启示》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调整篇

              材料四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如下图)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材料五  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4)依据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分)

              展望篇

              材料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5)材料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分)

               

            • 2.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B.与西方列强侵略无关
              C.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3.

              下列各项历史叙述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历史叙述                                                                                                           结论

              A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一人”                                                               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

              B          “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        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C          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的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达到23.4%,到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其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                                                        中国的家庭纺织业可有效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D         要搞大农业,首先要把富农小的庄园消灭掉,发展集体农庄;要搞大农业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把富农作为一个阶级来消灭。            用强制手段、行政命令,在农村调整阶级关系,实现农业集体化

               

               

            • 4.

              (10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4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3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以内。)

               

            • 5.

              1852 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 10 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 … … 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D.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以澳门—果阿(印度地名)—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1580—1590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生丝为3000担,价值白银24万两,利润达36万两……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三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包世臣《安吴四种》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对那些富裕的居民来说,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进口的奔驰更加便宜,沃尔玛的商品更加丰富……但也并非都是赢家,农产品进口关税减低,许多农民的生计变得艰难……

              1.材料一中的“丝一银贸易”反映了世界经济什么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4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3.为实现“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进行了怎样的努力?据材料四概括入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

               

            • 7.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人类社会的历史逐渐汇合成为一部统一的历史。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人类的各个社会,一方面在进行着“自我运动”,另一方面又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公元前8—公元前4世纪,欧洲社会在政治领域里“自我运动”过程中诞生的文明成果。(2分)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给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很高的评价,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他们创立的“民主共和国和普选制同农奴制比较起来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阶段。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袁立 《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

              (2)根据材料二,以英国(议会)为例,举出资产阶级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3分)并指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是怎样“促进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的?(2分)

              材料三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由于人类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事实上总是首先由少数或个别社会率先创造了新文明,而后才又通过这种新文明的广泛传播而使多数或绝大多数社会逐步地上升到了这种新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世纪以后,中国、印度等东方世界都接受资产阶级新文明对本国社会组织的改造和影响,……促进这些东方古国的缓慢进步。

              ——袁立 《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文明的扩张途径。并指出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文明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是怎样影响着中国的。(6分)

              材料四 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二战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大社会,这是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必要前提。凡自外于国际社会而闭关自守的国家便会落后;战争又使世界多样化的趋势和统一性趋势相伴随而发展。随着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逐渐打破了地区、国家的界限,在历史进程中把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更加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历史真正形成为世界历史。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整理

              (4)多样性是二战后世界发展的又一特征。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建立了哪些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3分)

               

            • 8. 人均GDP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单位: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阅读上图,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B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不同发展趋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影响C时段中国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某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同学进行以“国家政治特点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的国际贸易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3)黄宗羲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工业革命催化了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图一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图二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

              图三 天津滨海新区外滩

              (5)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时期我国在经济领域的重大举措及主要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