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不属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天津创办的是

              A.天津机器制造局
              B.天津电报总局
              C.贻来牟机器磨坊
              D.北洋水师学堂
            • 2.

              (20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1分)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2分)

              材料二  16一18 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授席位的情况

              (2)根据材料二的信息,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2分)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3分)

              材料三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1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同文馆的处境(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4分)

              材料四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4)根据材料四,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3分)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经济条件。(4分)

               

            • 3.

              (24分)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宋时期软实力的表现。(9分)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2)结合所学知识,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说明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8分)

              材料三  有人说中美最终一定会冲突,我觉得这种说法大错特错。两国的关系应该是既竞争又合作,如国际金融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还有打击恐怖分子,一定要合作才行。而合作的基础就是软实力,如果两国软实力提升,可以避免冲突。……中美现在的关系与冷战时大不相同。过去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是没有巨额贸易的,但现在美中之间有很多经济往来;另外,现在还有约20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中美双方在软实力方面有许多可以交流、沟通的机会,通过贸易和教育等各种管道,自下而上,形成互动。

              ——摘编自约瑟夫•奈《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原动力》主题演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约瑟夫•奈 “两国软实力的提升,可以避免冲突”的理由。(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有利于我国软实力提升的国际背景。(3分)

               

            • 4.

              轮船招商局创办的宗旨是:“发展中国航运事业,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等业务。”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①以发展民族航运为中心             ②提供“一条龙”的业务服务

              ③有可能与外商形成竞争             ④是当时中国最早的洋务企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5.

              图1与图2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信息是(  )

               图1 上海发昌机器厂    图2 江南制造总局

              ①两者都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②两者都促使了新阶级的诞生 

              ③两者都实现了富国强兵 

              ④两者都促进了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6.

              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其意在(  )

              A.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
              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
              C.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D.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
            • 7.

              19世纪60年代,清朝“有心改革的官员”认识到“有必要按西方方式重组军事力量”。为此他们开始(  )

              A.裁撤八旗军队
              B.筹建海军
              C.组建湘军、淮军
              D.编练新军
            • 8.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推动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 9.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10.

              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