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华民族探索救国真理的途径之一,经历了从器物——制度——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林则徐
              D.洪仁玕
            • 2.

              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 3.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
              B.政权更替频繁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 4.

              时人对中国近代某一著述的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请判断此书应该是

               

            • 5.

              鸦片战争以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林则徐、魏源作为这一思想的先行者,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抵御了外来侵略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 6.

              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1—3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7.

              1853年,宁波知府毕永绍为美国华盛顿纪念塔赠送石碑,碑文摘自原福建巡抚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华盛顿……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清政府认为毕永绍献媚夷首,遂将毕永绍罢免。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清朝抛弃了天朝上国心态
              B.徐继畬、毕永绍卖国献媚
              C.徐继畬属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D.徐继畬具有民主革命思想
            • 8.

              19世纪60年代的“体用之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体上局限于“是否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B.冲击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
              C.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D.促使知识分子的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 9.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10.

              1902年4月,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明确表示:“满清政府已百事腐败,久已毫无希望,破坏主义终不免;逾迟则逾惨,不如趁早。唤起民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这表明梁启超

              A.赞同三民主义
              B.同康有为决裂
              C.认清政府本质
              D.倾向民主革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