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 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三世说”明显受到西方哪一思想的影响?(1分)康有为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太平世”的理想?(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1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的主要表现。列举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知识精英向西方学习的另外两个层次。

              (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

               

            • 2.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B.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中国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D.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
            • 3.

              请观察下边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严复《天演论》手稿     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 4.

              (13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材料二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是故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材料三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写道:“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界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

              请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4分)

              (2)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4分)

              (3)依据材料概括陈独秀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主张的历史意义。(5分)

               

            • 5.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中法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6.

               研究者发现,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当时思想界在讨论中国的政治问题时,大家都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运用近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理论语言。这种现象说明(   )

              A.传统的君主政体已不再为资产阶级所认同
              B.清朝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D.戊戌变法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 7.

              严复因少年丧父,家道中落而考入福州船政大学学习轮船驾驶:詹天佑因家道贫寒而加入清政府第一批留学生的行列。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

              A.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B.重孔孟之道,视科举为正途
              C.西方科学技术仍被歧视
              D.维新思想日益传播
            • 8.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 9.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0.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