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著名思想家冯桂芬曾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下列主张
              或观点与之不同的是(  )
              A.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
              B.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C.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D.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业也
            • 2. 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
              C.“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
              D.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 3.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  )
              A.顽固派的“抱义而处”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 4. 经济学家吴晓波认为洋务运动“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以下口号最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欲自强必先裕饷,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5.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与上述评价相符的历史人物是(  )
              A.曾国藩
              B.康有为
              C.谭嗣同
              D.孙中山
            • 6. 19世纪末,有人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若守此不失,虽孔孟复生,岂有议变法之非者哉。”据此判断他(  )
              A.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D.倡导革新政治,变法维新
            • 7.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过程中提出“转石效应”的观点,即“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在实际变革中,带来“转石效应”的思想主张是(  )
              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
              C.中体西用
              D.民主科学
            • 8. “中国文化在自己的遥远记忆中,……有过在更深层面上接受佛教文化的经验。……这个陈年经验,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前,便变得不灵了。这时候,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化,如何能够驾驭得住轻盈便捷的奔马之用,而不思先对自身作出必要的变动呢?”文化史专家庞朴的这段话主要是批判(  )
              A.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C.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D.陈独秀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 9. “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体西用”的内涵。它曾被中国哪个政治派别自上而下地加以推行?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成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书3,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维新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他上书清帝的意图。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政治主张。并据材料二、三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点。
              材料四 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的改革运动、革命运动。……那些安坐旧营的士子之所以能转变成改革者、革命者,都有赖于向西方学习,对西学进行一番加工和再创造。与中国文化相汇通,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也是西学,在新文化运动深入中广泛传播,特别是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在中国开拓了阵地。     --杨荣《论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请列举新中国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两个突出成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