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和议”
              1842年,给事中董宗远上奏皇帝反对和议,认为屈膝求和,将招致严重后果:“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指出:“民穷财尽,殆不可支,将何以裕国用厚民生乎?”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简要评述材料中董宗远的观点。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海洋     
              近代以来,“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体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1)结合16——19世纪英国的相关史实,说明上述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到20世纪20年代,,并且获利颇佳”。
              材料二: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

              材料三: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1)依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发展。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屈辱地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宣告结束,从此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畸形发展的殖民地贸易;资本主义列强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身符,对中国进行商品侵略。          
              ——《长白学刊》2007年05期

              材料二: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材料三: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被迫融入全球化的史实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自二战以来,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经历了旧中国百年屈辱后,新中国走过了六十年辉煌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们在天安门广场,挥铲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图)奠基,毛泽东当场宣读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材料三 2009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新中国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

              材料四 2009 年10 月1 日,国庆庆典游行中,以领袖巨幅画像、领袖原音重现和标语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再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奋斗的伟大历程。

              “毛泽东思想”标语方阵        “邓小平理论”标语方阵

               “三个代表”标语方阵          “科学发展观”标语方阵

              (1)材料一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对此你如何理解?
                                                                                                                                                                              
              (2 )材料二中“三十年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
                                                                                                                                                                              
              (3 )指出材料三中第五件大事的标志,并概括其原因。
                                                                                                                                                                              
              (4 )依据上述四则材料,结合中华民族一百七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和成就,说明这一切对于我们走现代化道路有什么启迪?
                                                                                                                                                                              
            • 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厦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的观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类文明演进坐标图。

              材料二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美国学者托马斯·K·麦克劳在《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一书中写道:“直到大约17世纪,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工业革命的来临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结束了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也对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请回答:
              (1)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中先后被用作能源的依次是什么?在推动能源利用方面,分别有哪些革命性的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现代化进程阶段对世界和中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