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3分)平均主义是指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体经济是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基础,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

              ——董楚平《论农民战争的平均主义与特权主义》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材料二: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贫富”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

              ——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

              材料三:……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为什么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呢?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

              ——(1929年)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四:             

              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

              年份

              1913

              1927

              1932

              1940

              1950

              谷物产量(万吨)

              8600

              7683

              6987

              约8585

              8500

              ——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4分)

              (2)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2分)并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关联。(4分)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否合理?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均可得分)。(5分)此后苏联在农业政策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2分)

              (4)例举苏联农业政策模式对我国哪些农业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业政策领域出台了哪项重大改革措施?(2分)

               

            • 2.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⑴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2分)
              ⑵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6分)
              ⑶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4分)
              ⑷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2分)
            • 3.
              (36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7分)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3分)
              (3)材料三反映蒋介合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10分)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6分)
            • 4.
              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腐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与中国古代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哪些新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8分)
              (2)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国和以往的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6分)
            • 5.
              (21分)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呜。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其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的横额。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
              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静海寺中的大铜钟与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1分)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
              (2)材料三中涉及的城市“钟山”是指什么地方?(1分)这里被誉为“虎踞龙盘”之地,列出中国近代史上曾定都于此的不同性质的政权。(4分)
              (3)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的原因是什么?(7分)
              (4)从农民抗争,政治近代化和列强暴行角度说说近代史上发生于“虎踞龙盘”之地的重大事件。(3分)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宜将剩勇追穷寇”还有哪些表现?(1分)这一事件有何重要意义?(1分)
            • 6.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等流离,暴露如荞,……又纵食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2分)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4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水平,(2分)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4分)
            • 7.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6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8分)
              (3)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 8.

              从中国近代历史分析论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要求:论据充足,有条理)(10分)

               

            • 9.
              【题文】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起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第二种观点认为:“受封建顽固思想支配的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相悖反的,尽管事出有因,并有广大群众参加,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人们常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或有力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这话是夸大了的。”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论证你所同意的观点。
            • 10.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兴宝藏。凡金、银、铜、铁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
              ———《资政新篇》
              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前期揭帖
              材料四: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义和团后期揭帖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有关经济方面的规定各体现了什么思想?从时代的要求看,这两种经济思想各具有什么鲜明的进步性?
              (2)分析材料三、四,概括指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和前、后时期的斗争主张。
              (3)为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社会进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但为什么他们的努力和斗争都失败了?请据上述材料和有关史实,对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自身的弱点进行简要分析,说明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注意:两个运动,任选其一说明即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