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在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以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2.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 3. 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 4.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的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 5.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     ]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 6. 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     ]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D.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 7.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巾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9. 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 1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