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表是苏联1929—1932年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份

              机器设备的进口在进口总额中占比(﹪)

              招聘外国专家(人数)

              钢产量(万吨)

              1929

              30.1

              456

              430

              1932

              55.7

              1919

              590

              A.苏联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的推进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C.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D.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
            • 2.

              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3.

              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工业化建设时期
            • 4.

              根据苏联报纸所做的估计,苏联妇女平均每天花两小时排队购物,全国合计一年浪费掉一百亿小时在排队上,相当于一千五百万人一年工作五十周,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的时间。此项统计反映了(  )

              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人力的浪费严重

              ②苏联妇女喜欢借购物时机联谊交友

              ③苏联物质匮乏,供需失衡

              ④苏联物价上涨过快,出现抢购风潮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 5.

              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现在丰富得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  )

              A.工业化方针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动
            • 6.

              1921年列宁在《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
              C.“功劳”是指该政策在特定环境下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D.列宁决定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7.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3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3分)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2分)

               

            • 8.

              下列关于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适应被帝国主义列强包围的险恶国际环境 

              ②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③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是不利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9.

              阅读下列曲线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一战的影响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
              B.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是因为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出现上述变化是因为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D.此曲线图说明了经济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影响经济的发展
            • 10.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