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1929年,胡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材料二:1932年,胡佛决定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对比上述材料,说明胡佛总统

              A.是坚定的自由放任主义者
              B.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忠实践行者
              C.在没有稳定思路下随意调整政策
              D.在自由放任前提下实施有限干预
            • 2.

              1932年12月美国人特格韦尔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确认为,在现代,从来还没有过这样普遍的失业现象和令人伤感的真正饥寒交迫的苦难。”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蔓延世界的经济危机
              B.大规模的工人罢工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D.法西斯势力的抬头
            • 3.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摘自《经济参考报》2008年12月30日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摘自“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材料三 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20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

              ——摘自新浪网

              请同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2分)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付“历史悲剧”,并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分)这些措施有何特点?(2分)

              (3)据材料二、三,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竞选时的奥巴马在应付严峻局势时采取相似措施有哪些?(4分)其实质是什么?(1分)

               

            • 4.

              “梅隆拉响警笛,胡佛敲起警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这首流传于20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美国民谣描绘的是(  )

              A.华尔街股市暴涨
              B.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C.经济危机爆发
              D.美国经济繁荣
            • 5.

              据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统计,1931年后中国的丝织业由1928年23534部丝车减为1935年的7686部,上海的卷烟厂由1928年94家减为1935年的44家,全国的火柴厂由1928年的180余家减为1932年的69家,江苏的面粉厂由1921年的44家减为1931年的28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军阀混战,国内政局不稳定
              B.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C.帝国主义国家转嫁经济危机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6.

              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件。“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

              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
              B.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 7.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是因为(  )

              ①危机的规模空前大 ②危机持续的时间相当长 ③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 ④危机使社会动荡不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8.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 9.

              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慨览》首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这种思考和议论主要是基于(      )

              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怀疑
              C.苏联实力壮大带来的威胁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
            • 10.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叹交易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

              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1933年就职演说

              材料三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演说

              请回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30年代大危机的特点。(2分)

              (3)面对材料一、二的情况,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与胡佛政府的政策有何不同?(3分)

              (4)材料三中,罗斯福说“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这一目标能否实

              现?为什么?(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