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45年8月,面对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苏联领导人却无法高兴起来.他们认为,美国的真正意图是(  )
              A.尽快迫使日本投降
              B.发出警告,威慑苏联
              C.在苏联出兵日本之前占尽先机
              D.巩固在世界的霸主地位
            • 2. -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
              A.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 3. 在中外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也会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他的札记中,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
              --摘编自凤凰网《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1)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6、17世纪利玛窦把“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原因。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中美直接的文化交流开始。……dragon错译龙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中国不可能改变《圣经》中对dragon是撒旦、恶魔的界定。
              20世纪50年代,对美国人来说,中国是恐怖与邪恶的象征。
              “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蔓延。2005年,法国里昂证券亚洲分部推出了一份有关中国发展的报告,其封面画不无渲染之意:中国巨龙正在吞噬地球。从报告的数据看,中国2004年已成为世界钢铁、铜、燃煤、铁矿等原料最大的消费国。
              --摘编自人民网《永远的误读--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前后、20世纪50年代、21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4)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文化交流中的“误读”?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提炼一个或多个主题,并予以分析。
            • 5. 如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70年以后约二三十年中,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速度尽管相当可观,但落在了日本和西方的后面。当工业化扩及整个日本的时候,它在中国却仍局限于几小块飞地。中国工业化的缓慢可以归结为许多因素……
              --摘编自费玉清、赖肖尔主编《中国:传统与变革》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所说的1870年以后约二三十年中,中国工业化缓慢的原因。
              材料二
              1928年至1937年,在经济史上有时候也被称为“黄金十年”。在这十年里,工业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8.7%(也有学者计算为9.3%),为现代中国史上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之一。
              --吴晓波著《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8年至1937年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原因。
              材料三
              以全球化的视野来俯瞰,我们看到,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然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计划……它们都不出预料地达到了振兴经济的目的。
              --摘编自吴晓波著《跌荡一百年(上)》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计划”分别是指什么?西方世界的国际援助计划的政治目的何在?
              (4)综上,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 7. 外交追求的目标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基于自身的国力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需要运筹帷幄,需要纵横捭阖。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上海合作组织进程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使之成为新世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成员国将为落实《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激进主义公约》而紧密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格局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以朝鲜为例,分析这种国际格局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国际政治形势,论证上海合作组织是“顺乎时代潮流”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外交的认识。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学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学,我们所适用的全部法律,或是对物的法律,或是关于诉讼的法律,都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的实现,首先需要考察人,因为如果不了解作为法律对象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法律。--古罗马《法学阶梯》第一卷第二篇
                  材料二  在17世纪的英国,议会战胜了国王,结束了建立在君权神授基础上的君主制,代之以建立在宪法原则上、受到议会制约的新型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正如马克思后来指出的:这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在此之后,凡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地方,君主制只有向君主立宪制转变,才能延续下来。而立宪政体的不断完善,则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材料三  为了制止进攻性力量的增长,将开始严密封锁运往古巴的一切进攻性的军事装备。从任何国家或港口驶往古巴的不论什么种类的一切船只,如果发现载有进攻性武器,将迫使他们转回。这种封锁在必要时将扩及其他类型的货物和载运工具。--(美国总统)肯尼迪关于封锁古巴的演说(1962年10月2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法律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新型制度的君主权力来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新型制度与经济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当时的世界格局,并指出这一事件的解决对世界的影响。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教科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因多种因素的制约会存在许多差异。
                  材料一“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工人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保障了美国有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为的是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实为剥削的自由”。
              --摘自《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上册
                  材料二“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法。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初衷并非设计一个完美无缺的国家制度,他们当时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以挽救危机中的邦联。1787年宪法……因此带有一些明显缺陷。例如,在奴隶制问题上,虽然宪法明确阐明了主权在民原则,但在宪法批准后,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才有选举权”。
              --摘自《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对美国政治制度态度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 10. 运用以下历史史实,最适合开展的研究主题是(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  ④冷战。
              A.近现代国际格局演变
              B.欧洲全球秩序的兴衰
              C.世界经济一体化轨迹
              D.战争危机与和平探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