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说“(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 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 “求变之风”最终(  )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 2. 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曾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这里的“遗憾”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
              B.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
              C.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D.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 3. 1991年,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解体
              B.俄罗斯加强与欧盟的关系
              C.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 4. “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文中描写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苏联
            • 5. 材料一  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楚:“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  冷战时期,是固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 6. 20世纪末,欧洲发生了极富象征性的两个事件:一边的联盟正在筹备建立,而另一边的联盟却悄然而散。这两个联盟是 (  ) 
              ①北约    ②欧盟    ③苏联   ④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7.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下面的漫画(画中的Iraq指伊拉克、Afghanistan指阿富汗、Balkan指巴尔干)反映了冷战结束后人们发出的感慨。
                 
                                还是让我回到冷战中去吧!
                  材料三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回答: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2例论证该观点。
              (2)人们发出材料二中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对冷战哪一方面的评价?
              (3)材料三中“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你认为这种趋势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 8.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西方七个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的机制。它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生,经历了“经济议题首脑会议”、“政治议题首脑会议”和“多元议题首脑会议”三个阶段。它对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客观上有助于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协作和全球治理机制。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逐渐主导着七国的经济政策,使得七国首脑会议在经济政策协调方面降低了“调门”;同时,由于东西方关系的再度紧张,在美国的极力推动下,首脑会议的议题开始扩展到政治领域。经济议题首脑会议发展成了政治经济议题首脑会议。……七国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逼迫苏联(俄罗斯)东欧加速“民主化”和“保护人权”,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成了七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工具。
              材料三    1989年的巴黎会议粗暴干涉了中国的内政,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在制裁难以奏效的情况下,缓和了对华立场,对中国进行“接触”,希望“以触促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甚至出现了吸纳中国加入的呼声。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指出,“将迅速崛起的中国排斥在外,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就缺乏合法性和有效性”。
              --据陈素权《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历史考察(1975-1996)》(1)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议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吸纳中国加入的呼声”?
            • 10. 古今中外的宫殿都见证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2)冬宫见证了俄国历史的转折,也见证了世界历史的转折。这两个“转折”分别指什么?你怎样认识前苏联的解体?
              材料三

              (3)白宫一直是美国最高行政长官的官邸,入主白宫的主人都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你怎样理解美国总统的权力“属于全体美国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