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材料二: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4分)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5分)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苏争霸的原因。(6分)

               

            • 2.

              材料1:

              材料2: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请回答:

              1.柏林墙从修建到拆除反映了国际格局怎样的变化趋势?德国是怎样实现统一的?

              2.根据材料2分析东欧剧变的本质。

               

            • 3.

              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掠夺性的帝国……我们必须设法在苏联和它的卫星国的人民和他们的统治者之间挑起不和,以制造苏联和它的卫星国内部的不稳定局势……我们必须在苏联控制的傀儡国中煽起民族主义的火焰。

              ——引自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报》

              请回答:

              1.文中的“卫星国”、“傀儡国”指的是什么?

              2.“统治者”、“傀儡国”的说法是基于什么提出的?如何认识这种说法?

              3.美国的做法产生了什么作用?

               

            • 4.

              1990年苏联剧变前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许多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进行的多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实行资本主义的人在5%~20%之间;高达80%的人民都希望坚持社会主义。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说说你的看法和认识,说说你的理由。

               

            • 5.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允许我们的外交政策受苏联国内政策的影响,有人认为,为了“帮助”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在军备控制谈判中做出让步,这种意见是彻头彻尾的胡说。

              ——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

              请回答:

              (1) 尼克松认为,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不能受苏联国内政策的影响,其根据是什么?

              (2)尼克松称对苏联的“让步”主张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其理由何在?

               

            • 6.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

              材料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反对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三:“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咨文(节选)

              (1)材料一二中“两种生活方式”、“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是指什么?

              (2)材料三当中“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转折”?

              (3)杜鲁门咨文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其有何影响?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45年2月,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经罗斯福和斯大林修改后,即成为邀请丘吉尔共同签字的协定文本。其条件为: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材料2:苏联本身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其以武力协助中国达成在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国际条约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2,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其最终目的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二战后期美苏等国的外交活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斯大林曾经表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住会使同盟国分裂。”

              材料2:美国政府攻击共产主义,认为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

              材料3: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材料4:战后初期苏联努力构建周边安全带,在东欧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同时竭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共同敌人”指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美、苏关系的什么特点?

              3.材料3、4反映了美、苏的什么矛盾?

               

            • 9.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世纪60年代美国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提出建立“多边核力量”的计划,该计划规定:此约拥有核武器的美、英、法三国把各自的核军事力量都交给北约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上述计划遭到法国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法国不顾美国阻挠,建立了不受北约指挥的独立核力量。

              材料二:1958年以法国、西德为首成立了包括西欧6国参加的欧洲共同体组织(简称欧共体)。70年代又有英国等西欧4国加入。扩大后的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美国,经济增长率也超过了美国。欧共体在60年代主要致力于“经济一体化”,统一各国的关税、财政政策,70年代又加紧实行“政治一体化”,定期召开政府首脑会议,表示要使欧洲“用一个声音在世界上说话”。

              材料三:1969年,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后声称:同西欧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坚决拒绝了国内一部分人从欧洲撤军的建议,还把越南战争后从亚洲撤出的军队调往欧洲。尼克松还声称:美国继续对西欧施加“支配性影响”,就会“自取失败”;美国应调整同西欧国家的关系,同西欧国家“加强磋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以上均摘自《世界近现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美国提出把美英法三国的核军事力量都交给北约统一指挥的目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4分)

               

               

              ②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本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同美国关系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③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尼克松政府为什么要加强在西欧的军事力量。(4分)

               

               

               

            • 10.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加重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说:“这简直是法西斯。”

                                                                   ——《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总统先生”,一位年轻记者曾经问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资本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于罗斯福拒不承认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 “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回答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罗斯福正传》

              请回答:

              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罗斯福“太迁就工人”的实例,并指出其目的。(4分)

               

               

              ②材料一中对新政的评价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为什么?(2分)

               

              ③材料二中记者问罗斯福是否是共产党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判断有什么错误?(4分)

               

               

              ④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回答中的矛盾之处(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