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带有司法独立意义的内容写入公报,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下列对于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文革期间建立的“革委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

               ④1982年全面修订宪法,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③
            • 2. 1949年到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  )
              A.全国领土已基本解放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 3. “‘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4. 刘少奇在 1954 年 9 月说:“这个宪法草案是我国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的产物,是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产物。”下列各项中,对这个宪法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全面总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
              B.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D.是 1954 年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
            • 5. 毛泽东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毛泽东这一论述的背景是(  )
              A.解放后共同筹建新中国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D.文化大革命中制度破坏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
              A.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公平公正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原则和民主集中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和民主集中原则
            • 7. 某同学在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历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始于(  )
              A.1946年
              B.1949年
              C.1954年
              D.1956 年
            • 8. 下列事件按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②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开国大典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 9. 张导演想创作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 

              ①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 

              ②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③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④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民主政权应当在政策上和阶级实质上,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即一切拥护抗日统一战线、不投降、不反共、不倒退的人都应当吸收其代表加入政权……而是以工农小资产阶级为主,同时又不拒绝进步的中产阶级分子及进步士绅参加的政权。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在(政权)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毛泽东(1940年)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第十二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三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政权建设的原则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包含的基本原则和精神。1954年宪法在新中国政治建设中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