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4分) 宪法(constitution)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自由人总数包括必须在一定年限内服役的人,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地安人。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3年内,以及此后每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众议员人数以每3万人选出1人为限,但每州至少应有众议员1人。……合众国参议院由每州州议会选出2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任期6年,每名参议员有1票表决权。
              1820年第19条修正案: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参众两院的议员的选举办法主要平衡了什么问题?(6分)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序: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百度·百科:部分学者认为,由于美国各州的人口差异很大,而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因此美国宪法规定的修正程序导致少数人可以否决大多数人的决定.在极端的情况下,仅仅拥有美国4%人口的州可以否决90%以上的美国人的议案,但反对派认为这种极端情况并不会出现。但是,根据宪法规定,任何对于宪法修正程序的修改都需要通过新的修正案,这将会导致出现与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的情况。  
              曹华、胡风云《浅说1787年美国宪法的诞生》:美国宪法历时200多年而依然鲜活如初、充满活力。要知道,这200多年,美国国内面貌、社会结构、人口构成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如此巨大的转变,又老又旧的美国宪法居然能够基本上在维持原貌的框架内,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政治史上一个奇迹。必须承认,美国的宪法及不断发展完善的宪政实乃美国一切发展的基础,而且,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贡献给现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创新。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论证“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的观点。(12分)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建国60年来的中国民主法治经历了奠基期(1949年10月—1957年6月)、挫折期(1957年6月—1966年5月)、灾荒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重构期(1976年10月—1997年10月)、成熟期(1997年10月—今)五个阶段,改变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专制制度,建立起了体现现代文明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3)结合史实,说明第一和第五阶段的依据,总结新中国民主法治的经验。(6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直接参与、直接选举和全民公决都具有直接民主的因素,但不够成体制上的直接民主,如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该国家的统一与独立等。……直接民主的一种涵义指的是整个国家在体制上的直接民主,例如雅典民主。这种体制上的直接民主的典型制度安排是,公民大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每年开会约40次,每次一整天。法定人数是6000人,另有500人会议,由10个部落中各派出50人参加,负责日常的行政事务。严格意义上的直接民主仅指的是国家体制上的直接民主。时至今日,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在体制上实行直接民主。  --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材料二  黄遵宪在1882年~1885年出任大清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并于1884年亲眼目睹美国总统大选。黄遵宪把当时的见闻写进《纪事》一诗:“击我共和鼓,吹我共和笳,书我共和簿,擎我共和花。请听吾党语,汝众勿喧哗。”“彼党讦此党,党魁乃下流。少作无赖贼,曾闻盗人牛。又闻挟某妓,好作狎邪游。聚赌叶子戏,巧术妙窃钧。面目如鬼蜮,衣冠如沐猴。隐匿数不尽,汝众能知否?是谁承余窍,竟欲粪佛头?颜甲十重铁,亦恐难遮羞。此党讦彼党,众口同一咻。”“最后手高举,明示党议决。”“乌知举总统,所见乃怪事。怒挥同室戈,愤争传国玺。大则酿祸乱,小亦成击刺。寻常瓜蔓抄,逮捕遍官吏。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
              材料三  这些年,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也关注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提出“软实力”概念的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民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2009《人民日报:鲜明的特色独创的优势》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至今日,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在体制上实行直接民主”的原因。根据材料二谈谈黄遵宪是怎样看待美国大选的。
              (2)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的框架是什么?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 3. 如图呈现的是20世纪的70年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
              A.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都体现了民主集中的政治原则
              C.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
              D.都表明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 4. 一个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民主形式,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民主政治要从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这已经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如图体现的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形式,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民主选举是加强基层民主的权利保障和重要手段
              B.人民当家做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C.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是直接民主
              D.引导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二  列宁在规划未来的政治制度时,曾满怀信心地宣布:民主将属于全体人民群众……他宣布未来的国家政体形式将是议政合一的苏维埃。苏维埃是全体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政权”,即人民民主的直接政权;国体是多党联合执政制度,参加苏维埃的各政党和平竞争、相互监督,由人民自主从中选择执政党,并坚持由最近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多数党派掌握政权的原则。在这里列宁精心设计了一个多党联合参政、议政、执政,以苏维埃为最高权力机构的政治体制。--摘自张建华等《红色风暴之谜: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神话》
              材料三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邓小平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的新体制有哪些优越性?根据材料二,列宁精心设计的政治体制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苏联的政治体制与列宁的最初设想有何不同?
              (2)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相比,中国的民主政治有何特色?依据以上材料,在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思路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翌年,颁布预备立宪的谕旨,在“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口号下,拉开了立宪运动的帷幕。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 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议会的约束,臣民的权利极为微小。1911 年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织以奕劻为总理大臣的新内阁。内阁成员大部分为满族亲贵,十三 名阁员内汉族仅占四人,因此这个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故兄弟亡命各国的时侯,便很注意研究各国的宪法。研究所得的结果,见到各 国西方只有三权,还是很不完备,斤以创出这个五权宪法,补救从前的不完备。……可见从 前中国之考试权与弹劾权很好,是宪法中决不可缺者。五权宪法即是去君权而将行政、立 法、司法独立行使成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弹劾权、考试权分立之宪法。
              --罗刚《中华民国国父实录》材料三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 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 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
              --2012年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概括材料一中《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实质及结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应该怎样评价孙中山的宪政思想?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现行宪法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是近代以来中国宪政之路的必然结果,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7. 近年来,随着微博(网民戏称为“围脖”)在国人公共事件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例如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河北大学事件中的滚动播报、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等,社会对于微博的关注、观察也在不断深入。2011年两会期间,266名副厅级官员也组织了“政务微博”。有人说:“正是现代信息的进步,才推动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官员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 8.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百年来,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矢志不渝,付出了巨大艰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他对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倍加赞赏,并经常将其作为论证和谐社会的依据。孙中山要构建的是一个政治上实行全民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平等;经济上均衡协调发展,实行物产归公,人民均富,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思想上树立以博爱为核心,为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的和谐社会。---陈雪珍刘焕明《孙中山对和谐社会的探求》材料二    由于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屡遭挫折,1921年以后,孙中山抛弃了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开始向苏联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说:“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他特别指明:“孔子之理想世界……今日惟俄国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显而易见,孙中山对和谐社会的探求已经转向苏联学习,走一条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大同理想、和谐社会。 ---陈雪珍刘焕明《孙中山对和谐社会的探求》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和谐社会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他为实现和谐社会,在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和均富化方面所作的努力。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思想转变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3)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新型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主要建树有哪些?
            • 9.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更大的贡献,就不仅要创造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要创造先进的政治文明。
              材料一  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表明,在如何突破传统政治文明,推进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衰落走向复兴的问题上,中国社会形成了改良和革命的两大政治力量。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然而,正是这曲折历程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制度积淀和精神积淀却成为今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纪念建党28周年而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不仅从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来把握人民民主,而且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来把握人民民主。
              材料三  1979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政治形态复原时期,即使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二是政治形态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服务计划经济为取向的传统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必将日益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学习会议讲课稿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和中华民国在政治文明制度建设上的本质异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为把“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了哪些努力?根据材料三,指出在政治形态转型时期,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