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方针的提出(  )
              A.深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修正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缓和了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打破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 2. 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3. 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和条件,以国际格局为视角,可以发现中国外交更为丰富的内涵,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15分)

              材料一 两极格局确立后,世界分裂为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从苏联方面看,南斯拉夫事件之后,……新中国只有作出公开的承诺,才能消除斯大林对中共所怀有的疑惑,才能得到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此外,中苏两国在具体问题上虽然有矛盾,但是苏联对中国革命基本上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中苏两国有着几千公里的共同边境,中苏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安全。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一直采取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事务中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使日本佐藤内阁十分被动,……成了“赶不上公共汽车的亚洲孤儿”。日本《产经新闻》撰文写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文章认为,这个新主角有可能由日本和联邦德国充当。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我们对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探讨,“中心问题之一都是对冷战后美国世界地位做出基本分析”,“美国实力地位的变化,也是包括美国自己在内的各大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之一”。建立在90年代美国实力持续增长基础上的美国对外战略,一步步地走向单边主义,“这一时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力量的失衡状态”。                                      ——王辑思主编《高处不胜寒》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面对两极格局,新中国当时是如何选择站位的?作出这样选择的原因有哪些?(5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上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新的情况?列出材料二中涉及的与中国相关的外交大事。(4分)

              (3)据材料三回答,冷战后美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这导致国际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国际格局的变化,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6分)

            • 4.

              32、 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视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纪念大会上

              (1)材料一、二中所描写的 “中国形象”分别是什么? 

              (2)材料四反映出当代中国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三中,美国人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看法的政治原因。

            • 5.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外交关系取得新突破的关键因素是    (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的解冻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摘自《第一次握手》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三 一本十分罕见的清代地图集近日在湖南被发现。这本名为《广舆记》的地图集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一六八六年)由湖南平江人蔡九霞木刻的。《广舆记》共收集十九幅地图,即当时的十八省图加一全国图。“广舆”即广阔的疆域,就是全国之意。该书长二十八厘米、宽二十厘米,用毛边纸木印线装,里面的标记有几十种之多,不仅有行政区划,连地形地貌也标注得十分清楚,在这本地图集里,台湾的全部版图清楚地刻印在《福建全图》里。 (《中国新闻网》)

              相关新闻评论:

              ①中新网:《广舆记》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对台湾版图新最标记详尽的木刻地图版本。它清楚地表明,清康熙年間,台湾早已在中國的版图以內。

              ②台湾中央社:陈水扁今天(2006年1月29日)中午于台南县设宴款待地方人士時指出,目前已是认真思考废除“国统会”及“国统纲领”的适当时机,以彰显台湾的主体意识。

              ③日本政论月刊《诸君》论文:台湾正名运动是“以和平的方法強調台湾的独立性与台湾有权利參加国际社会的运动”。

              (1)阅读材料一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前两次“握手”的正式实现的标志。

              (2)材料二中1954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3)促进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以上三条新闻评论分別作一简要分析

            • 7.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

              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
              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D.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
            • 8.

              材料一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实行“一边倒”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独立自主和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一边倒”同这一原则发生矛盾时,中国共产党人一如既往地把原则放在首要位置,毫不犹豫地调整了对外政策。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六十年来……中国外交坚持了“变”与“不变”、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

              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邝艳湘《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变”与“不变”》

              (2)结合材料与所学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中国外交政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9.

              《印度时报》描写中国60年的反差时用了如下两个词:贱民和全球强国。文章说:中国曾被视为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直到1971年才加入联合国,摆脱孤立。“现在,它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它购买美国国债,在拉美和非洲抢购自然资源,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新中国始终得不到美苏的承认
              B.“1971年才加入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其实现
              C.“现在,它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中国已跻身“超级大国”行列
              D.“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和谐、合作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财富
            • 10. 1971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人来了”作为封面标题,表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极大关注。与“中国人来了”密切相关的外交大事是(  )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