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的变化及两国采取的政策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今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美国。在这一次全人类的英勇战斗中,美国在作为民主世界的兵工厂上,在作为第二战场的主要担负者和太平洋战争的最大担负者上,已经建立了不朽的伟绩。而在战后,为了确保世界的和平和民主化,美国显然也将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社论材料二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材料三 “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开始执行,共有15个欧洲国家接受援助。到1951年底,美国共向它们拨款131.5亿美元。“马歇尔计划”解救了一些西欧国家的燃眉之急,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借此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与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3
              材料四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越来越朝着安危与共、荣损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迈进。“一带一路”顺应这一潮流,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想的是自己要过好、也要让别人过好,信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沿线国家既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也有搞资本主义制度的;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兰教立国的;既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有秉承东方理念的。“一带一路”致力于沟通这些差异,促进求同存异基础上的相互协调,发掘聚同化异带来的互补潜力,为建设共同发展的世界添砖加瓦。
              --《人民日报》2015年2月13日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作为中共理论刊物的《解放日报》为什么会给予美国如此高的评价?建国初期,中共还有可能在报纸上这样评价美国吗?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主动行动”与中国接触?美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构想和“马歇尔计划”两者的不同。
            • 2. 1973年1月,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在今后三到五年内从欧美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一方案被通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能够实施是主要得益于(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中西合作
              D.求同存异在国际上广泛影响
            • 3.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逐渐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
              威胁了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1947年》
              材料二  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大陆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一步骤的唯一国家。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隔绝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一一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初期美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为此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急于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原因并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 4. 外交追求的目标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基于自身的国力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需要运筹帷幄,需要纵横捭阖。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上海合作组织进程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使之成为新世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成员国将为落实《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激进主义公约》而紧密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格局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以朝鲜为例,分析这种国际格局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国际政治形势,论证上海合作组织是“顺乎时代潮流”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外交的认识。
            • 5. 1971-1980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多达69个,超过了1949-1970年。与这种局面出现无关的一项是(  )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C.中美关系改善并且走上正常化
              D.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显著变化
            • 6.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建交高潮。与这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的选项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     ]

              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
              B.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C.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加入WTO
              D.实行“一边倒”外交、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美建交公报》签订

          • 7. 尼克松在其对华政策报告中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他讲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 
            [     ]

            A.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B.主张与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C.强调中国对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D.防止中国与美国在联合国争夺话语权
          • 8.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此时“中美关系的改善”表现为
            [     ]

            A、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上海公报》
            B、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 9. 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改善关系的共同利益要求是
            [     ]

            A、中国开始对外开放
            B、应对苏联的威胁
            C、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D、中国重返联合国
          • 10. 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见下图)该照片体现了
            ①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显成效 
            ②美国主张同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 
            ④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