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     ]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 2. 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的历史事件是
              [     ]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新中国成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 3. 政治民主化是普世价值,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要依据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世界史资料》

              材料四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至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五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的特点,并指出其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从以上表格内容中得出的结论,不准确的是

              [     ]

              A.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B.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C.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
              D.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5. 我国人口特少的33 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 个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此可见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 6.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 7. 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成果是
              [     ]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扩展基层民主选举
            • 8. 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

              A.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B.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
              C.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
              D.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 9.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二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寻找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的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