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     ]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 2. 20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下列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②万隆会议召开③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     ]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 3. 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的历史事件是
              [     ]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新中国成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 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人类社会的历史逐渐汇合成为一部统一的历史。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人类的各个社会,一方面在进行着“自我运动”,另一方面又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给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很高的评价,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他们创立的“民主共和国和普选制同农奴制比较起来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阶段。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袁立 《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

              材料三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由于人类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事实上总是首先由少数或个别社会率先创造了新文明,而后才又通过这种新文明的广泛传播而使多数或绝大多数社会逐步地上升到了这种新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世纪以后,中国、印度等东方世界都接受资产阶级新文明对本国社会组织的改造和影响,……促进这些东方古国的缓慢进步。
              ——袁立 《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

              材料四 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二战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大社会,这是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必要前提。凡自外于国际社会而闭关自守的国家便会落后;战争又使世界多样化的趋势和统一性趋势相伴随而发展。随着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逐渐打破了地区、国家的界限,在历史进程中把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更加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历史真正形成为世界历史。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公元前8—公元前4世纪,欧洲社会在政治领域里“自我运动”过程中诞生的文明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以英国(议会)为例,举出资产阶级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并指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是怎样“促进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文明的扩张途径。并指出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文明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是怎样影响着中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样性是二战后世界发展的又一特征。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建立了哪些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
              材料2: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材料3: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华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之新国新梦(美国)解说词

              材料4: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召开情况表

              材料5: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1和材料2指出18世纪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明显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宪政体制及其突出特点。美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最适合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4和材料5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据此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千年的政治文明史,就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重大政治制度、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清官考辩》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笑着拉住他并和他握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2)萧姓盐商说“今天总算见到民主了”,请依据材料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l,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材料四  在估计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材料四的方法,分析材料三中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政治民主化是普世价值,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要依据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世界史资料》

              材料四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至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五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的特点,并指出其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大会的。    
              [     ]

              A.领导机关         
              B.常设机关              
              C.执行机关       
              D.监督机
            • 9.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寻找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的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