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由“遏制和孤立”到逐步缓和,导致其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变为守势
              C、中国推行正确的外交政策
              D、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 2. 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 3. 2001年4月13日日本文部省宣布,“新史教科书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教科书检定合格。该教科书删去了“从军慰安妇”“侵略”等记述和用语。中韩等国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这类事件不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多大影响
              ②说明日本右翼势力仍有一定影响 
              ③亚洲人民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④中日友好关系的基础已经破裂 
              ⑤我们应发扬五四爱国精神,抵制日货
              [     ]

              A.②③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发表于1951年6月18日。标题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小标题:“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代》认为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摘自《尼克松外交回忆录》

              2011年11月17日,奥巴马在澳大利亚国会发表演讲时称,21世纪是亚太时代,美国慎重作出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将加强并保持在亚太的长期军事存在。这一表态是在美澳16日签订驻军协议之后作出的。
              ——中新网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种言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当《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作者米尔斯海默用其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来审视中国和平崛起时,他得出了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结论。而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批驳米氏的观点时称,当理论已经与现实不符时,应当修正理论,而不是改变现实。……事实上,在中国崛起开始受美国战略界关注之时,也正是中美关系在“9?11”之后进入了一个新蜜月期之日。崛起大国必定要同霸权国家走向冲突的理论明显与事实相悖。……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是,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及国家发展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必然导致国家之间会为了争夺资源而战。那么,这个矛盾是否无解呢?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曾提出“宇宙空间论”,认为:正像宇宙空间是不断扩展的一样,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 
              ——刘建飞《中美关系: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3)归纳材料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用史实予以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72年9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声明》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材料二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于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来华进行“迎春之旅”。28日,他在北大演讲时提出:日中关系除了和平友好之外,而别无其他选择。……日中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获得了作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地位,两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力量能够为亚洲及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作出贡献。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把眼光放在两国之间所存在的共同利益上,并且努力使其扩大。 30日,他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用饱蘸墨汁的中国毛笔写了四个大字——温故创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日关系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中日两国“所存在的共同利益”是什么?从中日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来看,你认为“温故创新”有何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1972年夏天,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基辛格大骂日本说:“在所有背信弃义的人中,小日本是最坏的一个。”这说明美日之间
              [     ]

              A.关系恶化
              B.完全决裂
              C.对亚洲展开争夺
              D.既勾结又斗争
            • 7. 美政府通知国会决定,向台湾出售总价值64.63亿美元的武器,外交部发言人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和谴责。他援引的依据不会包括
              [     ]

              A.此事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不利于中美关系可持续发展
              C.1979年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的有关内容
              D.与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相违背
            • 8. 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①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②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③共同点就是指双方如何处理台湾问题④新的开始指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9. 一位同学在查阅中美关系资料时发现了“小球转动大球”这一说法,他理解“小球”是指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却不知道“大球”指什么。请你为他指出
              [     ]

              A.周恩来与尼克松实现历史性的握手
              B.毛泽东接见美国乒乓球队
              C.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 10. 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数据来源予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