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长长的革命混乱的年代里,可以得到的生活原料一点点减少……情况同饥荒不同,大米还有供应,但是想达到饮食均衡的标准已经是不可能……研究如何使用肉票的最佳方案,成为家里每天谈话的主要话题,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一位嫁给中国人的美国妇女曾对某一时期的景象做了如此描述。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年困难时期”
              C.1962—1965年经济恢复调整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2.

              1976年中国进出口表:(单位:十亿美元)

              地区

              向…出口

              从…进口

              收支差额

              香港

              1.59

              0.03

              +1.56

              发展中国家

              1.69

              0.77

              +0.92

              日本

              1.31

              1.75

              -0.44

              西欧

              0.98

              1.69

              -0.71

              美国

              0.20

              0.15

              +0.05

              苏联

              0.18

              0.24

              -0.06

              东欧

              0.44

              0.55

              -0.11

              全世界

              7.25

              6.00

              +1.25

              对此表格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对香港的出口以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为主
              B.从日本、西欧进口主要以现代机械和工业材料为主
              C.与美国贸易量较低受当时中美关系停滞的影响
              D.此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3.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方视察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引自《中国青年报》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八五”计划期间“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概括这一讲话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指出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 5. 25、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共八大的错误方针导致了后来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

               

              B.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C.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取得很大成就

               

              D.1966—1976年的“文革”,严重干扰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 6. 造成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 7. “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 8.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A.“抓革命,促生产”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9. 12、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抓革命,促生产"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10. 2014年1H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热播电视剧《老农民》专家研讨会上,评论家李准认为该剧是“一根真挚的史笔。”“它是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农民的一部命运史。”下列场景有可能在该影片“文革时段”中出现的是
              A.创造小麦亩产过万斤的“奇迹”
              B.在农贸市场上销售农产品
              C.砍掉房前屋后院墙外自家树木
              D.家人在责任田中辛勤劳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