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1978年以来,人们服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
              (2)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社会经济方面各有何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郑观应批判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所代表的派别及其思想产生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的原因。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80年代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有什么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指出认识变化的原因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3. 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4.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大国地位经历了起伏发展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要的启示。
              材料一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观察材料一,说明唐朝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对东亚国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辉煌的盛世。1793年,觐见乾隆皇帝的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却感慨地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和英国,从政治、经济、科技、对外关系方面说明马嘎尔尼的观点。
              材料三  我国部分工农业产品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
              工业产品产值工业消费品价格农副产品价格
              1984年100100100
              1993年11.61015
              注:以1984年为100%
              --根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册》改编(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4)从中国古代的强盛、近代的沉沦、当代的崛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5.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
              时期主题词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一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一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一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一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一五”(2001-2005)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B.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日益成熟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 6.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分别发生在(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C.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D.苏俄实行战争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和商人开始进入美洲、亚洲和非洲,他们以暴力和欺诈的手段进行着洲际间的贸易,大量开掘和掠夺当地的资源。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1)面对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形势,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材料二】 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光中兴”(同治到光绪年间)大概可算一次。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2)面对19世纪60、70年代的“机遇期”,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有何影响?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只有开放兼容。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姜智红《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 8. 世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机遇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传统观念变化不大。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欧洲的经济和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未抓住机遇完成转型的原因何在?
                  材料二  自强,是中国古有的概念。但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概念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其实,那个时候,自强一词应有两重含义。一就阶级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二就民族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9世纪60年代寻求“王朝的自我振兴”和“自我图强”的背景和作用。
                  材料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变化动地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政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有了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能真正称得上“世界”这个最有分量的字眼。
              --新华社社评《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原因。
            • 9. 20世纪90年代前,同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差不大,但是自1992年后,逐渐拉开了差距。依据如图判断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国比印度更早实行对外开放
              B.印度依然是国际“资本洼地”
              C.中国在资本市场竞争中超过印度
              D.中国的计划经济比重比印度更大
            • 10. 8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单位把对外经贸谈判当做“一场特殊的国际阶级斗争”,在谈判桌上设“前线政委”。导致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B.国际形势仍然复杂动荡
              C.“左”倾错误方针并未得到纠正
              D.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僵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