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 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二经过对建国50 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 年10 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 年9 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制定了什么发展战略?并说明当时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20 世纪50 年代相比,90 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上有何变化? 并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认识的主要国际因素。
            • 2. 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
              (1)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材料二
              年份年均增长率(%)
               总人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
              1751-18010.892.170.52
              1801-18511.884.420.67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人口及人口移动的情况。
                  材料三 1978-1988 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 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 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 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 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 年,规模最大的10 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 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 3. 历代中国人都在追逐美好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材料三 在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65年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013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儒家“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中国梦”的主要内容,为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重大的革命实践活动?
              (3)指出材料三、四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国梦”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建国以来“中国梦”的实践者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 4. 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1)材料一中的现象是什么历史事件产生的结果?根据材料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市场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
              主题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三: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

              男耕女织      江南制造总局       汉阳钢铁厂     1872年继昌隆缫丝厂
              (3)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
              主题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4)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
            • 5.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潮流和规律,它以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为起点,随着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散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自由主义的原则自然引导出政治自由主义的原则,促使原有的封建议会现代化,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而议会权力的壮大有助于推动英国沿着较少暴力、具有代议制民主形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前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结合17至19世纪的英国发展史实说明上述观点。
                  材料二  所谓收回利权运动,也就是各省绅商发起的和领导的收回被帝国主义列强占据的铁路权和矿产权的运动。它不仅是“实业救国”的一次大会战,兴起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振兴实业”的高潮,而且显示了资产阶级的理性化民族主义行为……(绅商)认为:“经营企业是收回利权的最好手段,关系国家命运的兴衰”。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说明材料二中“理性化民族主义”的表现,你如何评价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
                  材料三  整个70年代,在外交上,颇具影响的是1978年的出国考察热潮,先是中共代表团出访南斯拉夫并承认南为社会主义国家,这在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意识到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多样性;再是多个经济代表团访问日本和欧洲国家并于回国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做了汇报、写下考察报告,分析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可能性。
              --徐子棉《新中国国际战略选择与现代化的重启》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发展是怎样为现代化的重启创造条件的?
                  材料四  现代化与西化之间存在着一个亦是亦非的辩证关系。从肯定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源头在欧洲,西方文明是现代化的核心,因而“西化”自然成为现代化的第一导向。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欧美现代文明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从否定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模式还不完满,还需要探索和改进;现代化的范围越大,卷入的国家越多,现代化的特色就越多,现代化离西化或欧化就越远。
              --杨宏雨《现代化与西化关系辩证》
              (4)评材料四中现代化与西化问题的观点。
            • 6. 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很长,但是对海洋经济、海外贸易等的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经历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的。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姜子牙)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到齐桓公时期,“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齐国成为“海之王国”。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
              材料二   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
              材料三《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3)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试从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
              材料四 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中国人坚定地打开了大门。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内外因素。
            • 7. 建国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探索,我们的民族逐步走上了富强和复兴的康庄大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来。……由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工作指导上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也妨碍了党的工作中心转变的完成。……全会一致同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  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材料三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四 这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哪一年?有何历史意义?《公报》提出今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是什么?
              (2)材料二中“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农村中的表现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打破这种大锅饭的举措是什么?
              (3)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的举措是什么?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在哪一年?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启示。
            • 8. 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众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19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有线新闻网援引摩根大通分析师的话说,“中国经济在今后的十几年里仍然将保持以8%的速度增长,而日本只有1%.用不了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成为日本的两倍。”美国有线新闻网还报道说,尽管中国目前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迟早将取代美国的位置,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材料二  当年日本经济崛起给欧美国家所带来的震撼,一点也不比现在的中国弱。这一点在20世纪80年代更为突出。当时日本借助汽车和半导体业的异军突起,在制造业上已凌驾于美国之上。日本公司在此期间向全球扩张,在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游乐业等各个领域全面出击,不过几年时间,日本的海外资产急速攀升到上万亿美元的水平。
              --程亚文《GDP第二:日本的前车之鉴》
              请回答:
              (1)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但未能变为现实,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分析今天取得GDP世界第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盗。”
              --赵文华《嘉靖平倭役记略》卷5,见《明代海禁政策述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的海禁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当时为什么会实行这种政策?
              材料二

              (2)漫画中近代海军与哪些重大事件息息相关?根据漫画指出制约近代海军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材料三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是明确的、一贯的。……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这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共识。我们希望各方都能从雏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多做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的事情。
              --温家宝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六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温家宝总理提出解决南海争议的办法及其基本准则分别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海洋权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