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求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建国初期,为改变国家工业落后面貌采取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1984 年,为了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速。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何时初步实现这一转变?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重实标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 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暫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頋 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199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 3.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我们的党和政府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次成功的探索。指出其主要内容。
              (2)1958年,中共中央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何严重后果?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上作出哪些重大决策?有什么历史意义?
              (4)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指出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4. 权力转变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问题:简要分析造成500年来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必须首先要了解现代化启动之前的历史发展。自两千年前秦王朝统一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形成中国的“朝代循环”模式。历代王朝都经历相似的“建立-兴盛-衰亡”这样一个发展周期。每个周期中王权易主,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却一脉相承,发生缓慢的微变。
              ---蒋永清《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阻滞与转机》
                  材料二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材料三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共同纲领》,新中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由于是一个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因此……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管理体制。
              ---《六十年国事纪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史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连续性”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造成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改造后与建国初相比在经济领域有哪些改变和这种变化的意义。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是如何加快经济现代化建设的?
            • 6. 一个世纪以来我国有关民生问题的探索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一一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主义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民生主义,就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要有便宜的饭吃”;就在“打破社会上不平等之阶级”。“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犹如车之两轮。如果说,平均地权侧重于实现土地国有和“拼者有其田”;那么,节制资本则着眼于防止私人资本垄断国计民生,并通过发达国家资本和利用外国资本,加快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步伐。
              一一摘编自李华兴《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剖析》
              材料二  1953年,随着全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城镇人口增加,加上灾民,全国吃商品根的人口将近两亿。同时,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根棉油的需要量也日益增加、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要求超过了根棉油的增长速度,7、8、 9三个月,国家虽收购了98亿斤根食,却销售了124亿斤,入不教出,而市场上人们仍在排队购根,人心浮动。这一局面如不改变,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进行,且有动摇国本之皮。
              一一摘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邓小平民生观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渗透在改革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中。概括地说,邓小平民生观就是立足基本国情,顺应人民愿望,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入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一一摘自苏献启《试论邓小平民生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生主义实施的目的、基础、途径分别是什么?孙中山的民生主义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背景、措施和结果的差异。
              (3)综合上述问题,请说出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 7. 近一个世纪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革命”变为20世纪后半期的“和平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
              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历史充分体现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重大的战争或革命背景或原因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
              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20世纪后半期,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世界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虽然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发生,但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另一方面,广大亚、非、拉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争取民族的繁荣富强。“冷战”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要地住。
              依据材料分析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原因。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说明我国是如何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的。
            • 8.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回答以下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 (指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深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王道(安定富足的理想社会)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1)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孟子这一主张是否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什么?
              社会契约思想的比较
              (2)结合材料分析,洛克对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试分析这种情况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什么破坏?客观上带来哪些机遇?
              (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
              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完成下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 9. 世界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探寻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以下三次改革都力图将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找到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请依据表格中内容填写以下空白处
              三次改革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作用
              罗斯福新政维护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恢复,稳定苏维埃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
            • 10. 分配制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4月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安装在生产上的第一条流水线。1914年1月,我们宣布并实行了一项利润分成计划:将工人工资由每天最低2.34美元提高到5美元,并将每天工作由9小时缩短到8小时。我们这项计划是想把公司预期利润的一部分提前支付给在公司工作6个月以上的工人。如果预期利润不能实现,那么工人的工资水平将回到从前……我们如果支付高工资,这些钱也要被(工人)花掉,一旦商店的老板、批发商、其他行业的生产厂家和工人更加富裕,那么他们反过来又会刺激我们的销售。
              (据亨利•福特《我的生活和事业》)
              (1)据材料一,指出福特公司在生产方式上的创新,概括说明福特公司进行工资改革的意图。
              材料二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材料三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发展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