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贴春联是中国的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当下最流行的是(  )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D.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 2.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3.

              20世纪的中国百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经历了“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的三个过程。引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政策指导方针是(  )

              A.一化三改
              B.市场经济
              C.改革开放
              D.国企改革
            •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优越性在于(  )

              A.生产经营方式的自主性
              B.使土地所有权发生改变
              C.实现分配中的共同富裕
              D.完善了人民公社体制
            • 5.

              “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出当时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B.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C.国家计划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
              D.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 6.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增强企业活力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7.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 8.

              有学者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但也有不足。下列对“不足”的分析,正确的是

              A.没有解决农民的生产经营权
              B.没有改变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C.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 9.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④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②④①
              D.①③④②
            • 10.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2分)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2分)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他挽救了市场经济”?(2分)这种“新模式是什么?”(2分)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