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图是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其反映出中国

              ①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③始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2.

              读图,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不包括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④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

              (26分)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10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6分)

              (4)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6分)

               

            • 4.

              (18分)户籍制度改革是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战后农村极度贫困,大批农民涌入城市谋生,给城市劳动就业和生活供应等方面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农民进入城镇作出了约束性限制:“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以法律形式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从此,形成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的户籍模式,沿用至今。

              ——《中国经济周刊》

              材料二  中共中央在发展工业化早期谈过:“既要工业化,就会要提取农业剩余,只能让农民做出牺牲。”之所以赶农民出城,并不是为了保护城市人的利益,而是要保证工业化。这就是社会平等与高速度的工业化建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

              ——凤凰视频《中国户籍制度变革实录“户口”》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与“五四宪法”相比在户籍管理上的变化之处。(4分)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

              材料三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去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这样的规模在世界上相当于第五大人口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让农民工真正转移成市民,不仅关乎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新华网《十八大报告传递行政、户籍制度等改革新指向》

              (2)材料三反映出中共十八大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提出怎样的“新指向”?(2分)

              材料四  户籍制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存在着,它既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非中国所特有。但我国户籍管理立法建设滞后,当代中国的户籍身份仍具有等级性和世袭性;户籍迁移实行事前许可制,与国际惯例不符……

              ——接栋正《国外民事登记制度及其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启示》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当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4分)

               

            • 5.

              1983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以税代利”政策。大中型企业要求将其55%的利润交作税收,小企业则按照分成八个等级的税则表纳税,这样就切断了国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材料中的举措推动了

              A.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C.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
              D.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 6.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

              1860—1911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

              1911—1913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

              1914—1928年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

              1928—1949年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

              1949—1976年

              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六阶段

              1978年以来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1)此学者可以选择哪些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8分)

              (2)第五阶段“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对国民经济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你如何评价这种模式?(4分)

              (3)你如何理解“现代化”的含义?(4分)简要谈谈从中国百年来探索现代化的曲折道路中获得的重要启示。(4分)

               

            • 7.

              央视3套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

              A.《在希望的田野上》
              B.《春天的故事》
              C.《走进新时代》
              D.《我是公社小社员》
            • 8.

              对于人口迁移现象,英国学者雷文斯但提出了“推拉理论”,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 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上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
              B.东南沿海靠近港澳台,便于发展经济
              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 9.

              (26分)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入与扩大,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变化之中。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对欧洲友好访问期间多次发表演讲,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和平、真诚的现代中国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材料二: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三: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五十年代中国形象再次变化的原因。(2分)从国际关系演变的的角度推测西方人的上述认识最有可能于何时发生改变并说明原因。(4分)

              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6分)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就如何消除西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你的建议。(4分)

               

            •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需要转变观念,扎实推进。

              2014年3月23日河北新闻网报道:京津冀一体化首枚棋子落定,中关村将牵头建立一条“京津冀大数据走廊”。以下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1980年,曾到美国硅谷考察的中科院里最年轻的研究员陈春先,“偷偷”成立了一家全新的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1983年,陈春先的做法得到中央领导明确支持,在其示范效应下,到1984年,以四通为代表的大批民营科技公司成立,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规模。

              90年代,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特别是洋品牌开始抢滩中国,大多数从事“搬箱子”生意的科技贸易企业没落了,打造自己品牌的联想、方正等企业开始扬威市场。

              1999年,经国务院批复,中关村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关村成为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2009年,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发布,明确中关村的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历史背景,概括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崛起的国内外因素。(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