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新中国历史上,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序幕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 2.

              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了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决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不容开历史倒车》

              A.左倾错误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改革从农村开始向城市推进
              D.改革道路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 3.

              下面是l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原因包括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②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③经济特区的设立

              ④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4.

              1978年7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意在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B.为打破个人崇拜、解放思想营造舆论
              C.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D.国家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 5.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公报 》 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 … 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
            • 7.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下列有关四次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C.“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享有土地的所有权
            • 8.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40—1840年间,英国本土人口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海外人口从20万增加到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8千万增加到4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此时期,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2倍多,地主买田置地不易,佃农租地经营困难。

              材料二:1840—1940年间,中国南方沿海有一个县,本县人口从20万增加到50万,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300万。

              材料三:贵州省1960年代外出务工人口几乎为零,2000年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沿海务工,2010年有630万劳动力出省务工,占全省人口20%左右,有40多个县的农民工向家里汇款高于县财政收入。世界各地的超市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廉价工业品,外国的石油、矿石、棉花、大豆、大米、小麦、混合饲料大量进口到中国。贵州的市场上有泰国大米、美国的豆油、进口混合饲料生产的鸡鸭鱼出售,大量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和中国在1740—1840年间人口发展的不同特点,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相同情形是什么?(2分)指出形成材料二情形的主要原因。(2分)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贵州劳动力流向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4分)结合材料三分析此变化对该省所产生的影响。(4分)

              (4)1740—1840年间,英国如何利用外部有利因素实现强国目标?(6分)近三十年来,中国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机遇参与国际竞争?(4分)

               

            • 9.

              下列语句摘自不同时期小学语文课本第一课的内容,其中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是

              A.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B.爸爸六岁去放羊,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C.敬爱的毛主席教导我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D.冰雪消融,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找到了春天
            • 10.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0/40

            进入组卷